1.2 镜头的时间
1.2.1 时间对镜头的影响
对于电影来说,最重要的技术特征就是“视觉暂留”。放映电影时,放映机把画面一格一格地投射到银幕上。画面移出时,光线会被胶片遮住,银幕上便出现了短暂的黑场。每放映一格画面,银幕上就出现一次黑场。不过,画面间极短暂的黑场会被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所弥补。因为光信号传入大脑后,会有短暂的滞留时间,在光信号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会立即消失。科学实验证明,在某个影像消失后,其视觉形象仍然会在人眼的视网膜上滞留0.1— 0.4秒,这种视觉现象就是“视觉暂留”。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的速度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在银幕上留下连续的视觉影像,产生逼真的动感。
数字影像的工作原理亦是如此。对于数字影像来说,帧是最小的单位,一帧就是一幅静止的画面,快速连续地显示帧,便形成了运动的假象(影像)。帧速率越高,每秒钟显示的帧数就越多,动作就越流畅,影像就越逼真。由此可见,帧速率是决定照片或影片的关键因素。我们已经知道,现在电影的帧速率一般是24FPS,但这并不绝对。比如,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拍摄的《霍比特人》系列影片,采用的帧速率是48 FPS;而法国电影发明家路易斯・卢米埃尔(Louis Lumiere)导演的电影,帧速率却只有16 FPS。意识知觉领域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认为,人类大脑以24—48 FPS之间的速度感知现实,一旦图像的帧速率过低或者过高,人们就会产生超现实感,这便是现实和虚幻的界限。那么,要想生成平滑连贯的动画效果,帧速率的下限是多少呢?一般认为,不应小于8 FPS。如果帧速率再降低,其呈现效果只能算作幻灯片或者照片,根本无法形成运动的假象。
照片和影片的根本区别在于持续时间的限制。照片是静态的,没有持续时间的限制,观众想看多长时间,由自己决定。影片是线性的,停留一秒就是一秒,下一秒就变了,观众能看多长时间,由导演决定。导演就是要通过镜头中时间的流动,来制造观众思维的流动。影片比照片多了一种影响观众感受的手段,那就是对时间的控制。
比如,一个镜头是,一位老人靠在躺椅里,拿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镜头时长是给一秒钟,给三秒钟,还是给五秒钟,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镜头时长给一秒钟,观众会看到一位老人在看老照片。镜头时长给三秒钟,观众会注意到照片中的人物和场景,猜测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境下拍摄的。镜头时长给五秒钟,观众会想到更多的问题:这个老人是谁?他与照片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过怎样的故事?照片中的人物后来怎样了?他们现在还有联系吗?……如果只有一秒钟的时间,观众绝对不会联想到这么多。
剪辑师就是通过对镜头持续时间的控制,来影响观众的心理感受,进而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思想观点的。著名纪录片导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Frederick Wiseman)曾经说过:观众看到的片子不是我的作品,观众看到片子时内心反应的过程、片子流动和观众内心流动的结果,才是我的作品;观众看我作品时引发的心理变化,才是我的作品。对镜头持续时间的控制,就是对观众内心反应的控制,决定着观众观看影片时的内心感受。影视作品是时间的艺术。著名电视人陈虻曾经说过:“影片风格是由景别和长度决定……所以我认为,我们剪片子,实际上就是在剪景别、剪长度。”1这段话就是在强调“长度里面有信息,景别里面也有信息”2,镜头时间长一点或者短一点,表达的语义是不一样的。对于同样的内容,镜头的持续时间不同,观众产生的心理感受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