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镜头的时间基调
有些电影导演以偏爱长镜头著称,长镜头甚至成为他们的影片风格之一。长镜头具有很强的纪实性,能够忠实地描述生活的原貌,因此受到纪录片导演的特别推崇,尤其是热衷于“旁观纪录”的纪录片导演怀斯曼。怀斯曼的纪录片表现手法特征十分鲜明:没有旁白,没有音乐,没有对事物的介绍,没有人为的精心布置,只是现实的生活场景,只是客观的纪录、客观的描述,不加入一点自己主观的思想,绝对不干涉被摄者的活动。这种风格决定了他的纪录片会给观众带来真实、亲切、不做作的感觉,长镜头的表现手法也成了他的不二选择。
以怀斯曼导演的纪录片《在伯克利》(2013)为例。这部纪录片展示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了一所世界顶级名校如何积极地承担科研责任和社会义务,以及如何在点滴细节中实践和拓展高等教育的意义。影片拍摄了很多老师讲课的镜头,导致拍摄素材的总时长达到250个小时。怀斯曼先用6周时间看素材、做笔记,又用6周时间整理感兴趣的素材,再用8个月到12个月的时间来剪辑,又用6周到7周的时间完成了最终的结构。最后,怀斯曼另外用了6周的时间,把所有的素材再看了一遍,以确保没有漏掉后来反而变得有用的素材。3《在伯克利》成片的时长是244分钟,但它并不是最长的纪录片。到目前为止,最长的纪录片是 Forever Modern Times (《现代文明永不消逝》,2011),其时长是14,400分钟,相当于240个小时,也就是十天十夜。纪录片不像商业影片那么在意时长,也许这就是纪录片会大量使用长镜头的客观原因吧。
纪录片导演追求的是生活的原汁原味,这与追求视觉享受的商业大片有着本质的不同。现在的商业大片,尤其是动作电影,镜头的剪接率 4是非常高的,镜头数与秒数的比例几乎达到1: 1。以姜文导演的影片《让子弹飞》为例,全片时长132分钟,总共剪辑了3527个镜头,平均每2.25秒就剪辑一个镜头。在整部影片中,时长少于5秒的镜头3349个,大约占镜头总数量的9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剪辑镜头的时长都是非常短的。时长5—10秒的镜头147个,10—15秒的镜头23个,15—20秒的镜头4个,20—30秒的镜头8个。时长多于30秒、少于1分钟的镜头仅5个,多于1分钟的镜头仅1个。《让子弹飞》是一部以对白见长的影片,要是换作动作电影,其中追逐或者打斗的场景就会更多,差不多一秒钟就要切换一次镜头了。这也反映了影视片剪辑的特点和趋势,即镜头时长越来越短,镜头剪辑越来越碎片化。
镜头的持续时间与人的视觉感受直接相关,所以剪辑师要学会控制镜头的持续时间。实验表明:画面持续0.3秒,不会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画面持续0.4秒,会给观众留下模糊的印象;画面持续0.5秒,给观众的观感介于有印象和无印象之间;画面持续0.7秒,就会给观众留下清晰的印象。如果画面持续时间超过3秒,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就开始下降。当画面持续超过5秒,画面的内容和形式又没有新的变化时,观众就会丧失对画面的关注。所以,普通镜头的时长不应该短于2秒。短了,可能导致观众看不清楚;长了,又可能失去运动的视觉冲击力和节奏感。
镜头的持续时间与画面内容的信息量密切相关。普遍的规律是,远景时间长,近景时间短。因为,大景别画面承载的信息多,要给更长的时间,让观众看清和体会;小景别画面承载的信息少,观众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全部的信息。一般而言,远景镜头给6—8秒,全景镜头给4—6秒,中景镜头给3—4秒,近景镜头给2—3秒,特写镜头给1—2秒,运动镜头的起幅和落幅各给1—3秒。画面景别越小,镜头持续的时间就越短,反之亦是如此。
如果把握不好镜头的持续时间,可以尝试用简洁的语言,以播音的语速,把画面要表达的信息朗读一遍。朗读一遍所需的时间,就是这个镜头合理的持续时间。比如,你可以尝试以新闻播报的语速读这四句话:“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近处几个蒙古包。”连读下来的时间大约是7秒钟,远景镜头合理的持续时间范围是6—8秒,两者其实是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