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河畔渡船起:定点帮扶的机制与实践

十年帮扶显真情, 携手弥渡共振兴——北京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十年工作纪实

弥渡, 位于云南高原西部, 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 “唱歌水应声, 隔山听得见”的山水风光是大自然赋予弥渡的无价之宝, 但也让弥渡因为“九山一坝”的天堑阻隔而长期贫困。

2013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启动新一轮定点扶贫工作后, 北京大学按照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的安排部署, 承担起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光荣任务。十年来, 北京大学国内合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学校各部门、院系, 围绕弥渡产业发展、基础教育、公共民生等方面, 用心、用情、用力帮扶, 成效显著。 2020年6月, 弥渡县获云南省批复, 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 北京大学帮扶弥渡的脚步不停,用青春汗水持续助力边疆热土跨越式发展。

攻坚克难, 久久为功: 用真心搭好攀云梯

从首都北京到西南边陲, 一纸协议沟通起千里之遥。与弥渡县结成帮扶对子后, 北京大学党委始终高度重视, 发挥统筹协调各方的作用, 精心组织推进帮扶工作。党委常委会定期研究部署帮扶工作, 举全校之力确保党中央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为了更好地将定点帮扶任务落到实处, 真正做到为弥渡脱贫“开方子” “指路子”, 北京大学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担任组长, 职能部门及基层院系负责人作为成员的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开通“人、财、物”绿色通道。北京大学实施帮扶工作“一把手工程”, 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工作。党委书记郝平同志、校长龚旗煌同志多次深入弥渡一线调研、督促落实工作, 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也多次赴弥渡调研、推进工作, 足迹遍布弥渡全部8个乡镇, 在脱贫攻坚一线解决贫困群众受益最直接、需求最迫切的困难问题。

帮扶千万招, 落实第一招。北京大学把选优配强援派干部人才作为落实定点帮扶政治任务、履行政治责任的重要举措, 坚持选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敢担当的精兵强将。 2013年以来, 先后选派高翔、史楠、杨学祥、王菲、郭洪亮、陈贵兵、张魁元7名干部挂职弥渡县副县长, 尤宇川、张晓东、魏培徵、田定方、王俊人5名同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12名赴滇西挂职干部, 均是相关单位的业务骨干。

动真情, 真扶贫, 帮扶之路上涌现出许多动人的时刻: 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为深入了解情况, 多次到弥渡县牛街彝族乡调研, 经常自己租车开到乡里, 每次食宿都是自费, 有一次乡政府专门在一个小饭店请他吃饭, 他却悄悄地把账结了。他个人捐款5万元给一个小山村修路, 叮嘱不让宣传报道。第五批挂职干部杨学祥出发前, 组织上了解到他上幼儿园的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 70 多岁的父母身体也不好, 希望他仔细考虑一下,但杨学祥经过短暂的思考, 爽快地答应并主动做好了家人的说服工作, 义无反顾奔赴2 800千米外的弥渡, 投身党的脱贫攻坚事业。

十年间, 定点帮扶早已不是一种由上而下的“任务”, 而成为一种亲人间的关怀与挂念, 一批批北大人把自己揉碎, 融入群众中, 充分发扬北京大学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和北大人扶危济困的家国情怀, 克服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舍小家顾大家, 用十年的初心使命、十年的坚守担当、十年的真挚情怀, 诠释了北京大学对弥渡人民的深情厚谊, 搭建起两地的攀云梯。

一方所需, 八方来援: 实干凝聚磅礴力量

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2017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 为帮扶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为在“精准”二字上下好功夫, 北京大学创新探索出“ 1+8+N”帮扶工作新模式, 整合多方资源, 确保帮扶责任落实到人、帮扶任务落实到位,扎扎实实产生实效。 “1”是指学校在宏观层面统筹指导帮扶工作, 全校一盘棋, 以“全校动员、统筹资源、院系对口、智力帮扶”为原则, 引导学校的教育、科技、人才、文化、医疗等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 充分发挥科技知识与优秀人才对地方发展的核心拉动作用。 “8”是指北京大学建立8个院系与弥渡县8个乡镇定点结对帮扶机制, 实现了帮扶工作的全县覆盖,切实增强了帮扶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 N”是指按照弥渡的实际需要,引入医学部、校友会、基金会、附属中学、附属小学、方正集团、出版社等单位, 从金融、产业、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精准帮扶。

访村情、挖穷根、谋出路、破难题, 北京大学不仅引得源头活水来,还切实帮助弥渡风物走出山外, 让弥渡之声唱响全国。在深入调研中, 光华管理学院发现水资源是制约德苴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难题。通过积极沟通协调, 2019年1月, 德苴乡花鱼洞光伏提水工程建成, 当地村民的生活由原来的“一辈子三洗”变为随时都能享受自来水。德苴乡党委书记激动地说, 这是“做成了几代人想做又做不成的事”。艺术学院彭峰教授、周映辰副教授等专家在走访过程中发现, 弥渡是一块本土文化的热土。在他们的建议下, 学校协调执行团队, 挖掘整理出散落于民间的200多个经典花灯曲目, 还以“小河淌水”为媒介, 搭建起一个具有弥渡特色的民间音乐圣地。为更好促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 北京大学还将传承人培养与校园美育相结合, 通过品牌培养项目带动全县中小学美育工作水平提升。2023年8月, 弥渡县小河淌水少年合唱团在第九届中国童声合唱节上获D组、G组两项金奖, 并入选闭幕式特色团队展演环节。针对弥渡县特色农产品“难卖”的问题, 北京大学积极协调对接社员网等第三方合作伙伴, 帮助弥渡县的大宗农产品“上网”, 拓宽销售渠道, 助力县域农产品品牌创建、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

“看病难”一直是困扰弥渡群众的突出问题, 为尽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医学部领导、专家多次赴弥渡县调研医疗卫生工作, 对症下药, 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先后选派医学部附属医院两批共计40名医生赴弥渡县义诊、会诊, 为群众免费诊疗超过2 000人次, 并结合具体病例开展专题讲座, 指导当地医疗科室建设工作。安排弥渡县医院卫生技术人员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进修, 捐赠“诠医通”健康宣教项目,培养医疗人才。

为改善弥渡基础教育落后的现状, 斩断“穷根”, 北京大学组织校友和社会力量捐资实施“博雅自强班”“梦想中心”“博雅图书室”“财童计划”等多个项目, 助学助教, 帮助弥渡县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2014 年起,在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云南省委的支持下, 北京大学先后安排10批共计35名学生赴弥渡县一中、二中支教, 每批为期一年, 在传授知识、树立新风、促进弥渡教育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组织弥渡县师生到北京开展游学参访活动, 开阔眼界, 增强爱国意识。北大附中通过派遣教师指导、跟班学习等方式, 为弥渡一中、二中培养师资, 为当地中学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村看村, 户看户, 群众看干部。打铁还须自身硬, 为帮助弥渡提升“造血”能力, 自2019年起, 北京大学连续两年协助教育部举办“教育扶贫论坛”, 牵头成立“高校教育扶贫联盟”, 搭建了教育战线扶贫工作交流研讨平台。根据弥渡县脱贫攻坚一线任务重、时间紧、集中学习难度大的特点, 为保证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学校打破常规, 采取随到随学的插班学习制度, 鼓励弥渡干部“见缝插针”来北大学习。通过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方针, 北京大学针对县级干部开设“北京大学弥渡讲坛” 31期、针对村组干部开设“博雅耕读乡社” 4期, 累计培训万余人; 抓实集中培训, 通过名家讲授、经验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先后组织165名县、乡级领导干部, 12名骨干教师, 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北大培训学习, 为脱贫攻坚提供了硬核人才底气。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 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每一个帮扶项目的落地, 都是多方奔走的实干收获, 在全校多部门的倾情帮扶下, 历经6年攻坚克难,弥渡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2021年, 国家发展研究院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教育部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致函表彰北京大学定点扶贫工作, 称赞北大“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扶贫路子” 。在2018年至2022年连续5年中央单位工作考核中, 北京大学被评为最高等次“好”的等次。

好风借力, 志智双扶: 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

复兴路上, 脱贫摘帽只是第一步; 聚焦振兴, 北京大学步履不停。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殷殷嘱托落实到帮扶工作中, 更好地助力弥渡高质量发展, 是定点帮扶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凝聚更大的力量, 全面推进弥渡乡村振兴, 北京大学与弥渡县政府经过多轮深入研究和沟通, 挑选出基础条件相对较好, 发展潜力相对较优,能够串成线、连成片的10个行政村, 聘请北京大学10个院系的知名专家领导担任“名誉村长” , 通过“10+10名誉村长”的安排汇聚学校多学科帮扶力量, 搭建了跨专业平台机制, 由点带面推动弥渡县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 苴力镇栗子园村“名誉村长”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来到村里, 给栗子园村的小学生捐赠文具, 与苴力镇党委、镇政府, 栗子园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就如何把栗子园村打造成为共同富裕样板示范村进行座谈。张亚光深情表示, 从博雅塔到苴力镇, 从未名湖畔到栗子园村, 跨过城镇与乡野, 穿越古老与现代, 初心弥坚, 经世济民。 “名誉村长”不只是一份荣誉, 更是沉甸甸的信任和责任。接续乡村振兴, 推动共同富裕, 如小河淌水, 不怕曲折蜿蜒,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乡村要振兴, 人才必先行。大雁南飞, 要靠领头带。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 培育好一线乡村振兴人才对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的指导下, 北京大学持续发挥人才、学科、教育等资源优势, 推出“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 , 面向160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及教育系统联系的帮扶县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训, 围绕党政、产业、教育、文化、规划、治理等领域, 分批分类精准施训, 力争5年内培养万名乡村振兴骨干和领军人才,打造乡村人才学习的稳定渠道和平台。到2023年, 培养计划已开展三期,第一期“党政综合管理班”培训学员1 826人、第二期“产业领军人才班”培训学员1 725 人、第三期“乡村治理人才专题培训班”培训学员1 056人, 覆盖全国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16 个市、自治州, 209 个区、县、旗, 成为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品牌项目。第三期中, 125名乡党委书记、镇党委书记、乡长、镇长报名参训, 高校教育帮扶联盟成员高校定点帮扶县、教育部定点帮扶县选派53名学员相聚燕园参加2023年7月6日至8日的线下集中学习。

“通过培训, 我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系列宝贵经验对指导红岩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是第三期培训学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红岩镇党委书记夏俊的由衷之言。

十年砥砺前行,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弥渡拔节生长。这十年中,北大集全校之力, 将一批批北大人送到有风的地方去, 为弥渡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他们中有北大派驻的挂职干部和支教团员, 有院系派出担任“名誉村长”的知名专家学者, 有利用自己空余时间奔波在两地的教师和学生……他们接力续力, 情洒红土, 高质量推进定点帮扶工作, 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 “沧桑巨变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背后, 是两地人用心、用情、求真务实的积极奔走与默默奉献。大山不再锁困、小河淌出新美, 新征程上, 北京大学将继续坚定初心, 践行久久为功的使命担当,与弥渡一道, 携手向未来, 共绘振兴图。

作者: 北京大学国内合作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