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名存千古的霸王项羽

  • 风流秦汉
  • 顺衍
  • 3739字
  • 2025-03-12 16:03:25

李清照在其诗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中,赞扬了项羽的英雄气概。这句诗通过借古讽今,批评了当时南宋统治者的妥协与逃避。她用项羽兵败后不肯过江东的壮烈情怀,暗指南宋统治者在面临外敌压迫时的软弱与退缩。

项羽的确是秦末农民起义军中的英雄人物,然而他也犯了不少错误。即便他过江东,仍无法避免最终在乌江自刎的悲剧。李清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虽然时代不同,但她的诗句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统治者行为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英雄虽有过人之勇,却也难免犯错。而那些妥协逃避的统治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终究不能避免悲剧的结局。李清照通过古代英雄的命运,传达了对现实的深刻警示。

立志复仇到反秦英雄

项羽的祖先世代为楚国将领,世封项城(今河南项城),因此以项为姓。项羽名籍,“羽”是他的字,出生于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人。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的大将,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国攻破楚国,项燕战败身死。第二年,楚国灭亡,年仅十岁的项羽家破国亡,仇恨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秦始皇南巡时,项羽和叔父项梁一同前往观看,看到秦始皇威风凛凛的样子,项羽脱口而出:“我们可以把他的皇位夺过来,自己做皇帝!”叔父急忙制止,怕这句话引来灭族之祸,但也因此让人对项羽的非凡胆略有所认知。

小时候,项羽跟随叔父学习字文和剑术,但他不太用心。项梁曾生气地责备他,项羽反而表示要学会抵御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尽管项羽学得不深,但他身材高大,力气过人,能轻松举起几百斤的大鼎,气魄和才干非凡。尽管吴中(今江苏苏州)的百姓并不亲近项羽,但都十分敬畏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秦,项梁和项羽也趁机起兵响应,杀死秦国会稽郡郡守段通,发起了江东起义。起义军势如破竹,很快发展到十多万人,多个起义军汇聚一堂。

项梁、项羽联合刘邦等起义军先后在城阳、濮阳、雍丘等地大败秦军,战功赫赫,项羽因此成为了军中著名的勇将。后来,项梁为指挥官,带兵攻打定陶时,不慎被章邯等秦军围困,最终在战斗中阵亡。

项梁死后,楚怀王决定任命宋义为上将军,统领各路起义军,项羽则被任命为次将。项羽被派往解救赵国,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成功大败秦军,解除了巨鹿之围。项羽军中的士气空前高涨,而赵国方面也加入了反秦行列。

然而,宋义在指挥时没有采取果断行动,反而在宴会中沉迷饮酒,使得军队未能及时行动。项羽愤怒之下,认为宋义不顾士卒死活,最终在一场会议中将宋义杀害,接管了指挥权,正式成为楚军的主将。

项羽采取了果断的军事策略,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带领大军渡河与秦军决一死战。经过激烈的九次战斗,项羽最终大破秦军,斩杀秦将苏角,俘获秦将王离,并解救了赵国。此战大获全胜,项羽声威大震,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章邯率领秦军主力二十多万驻扎在棘原。当项羽引兵南下,驻扎在漳水南岸时,双方对峙了几个月,章邯一直不敢与项羽决战。秦二世派人责斥章邯作战不力,这使得章邯更加惶恐。与此同时,他还担心赵高的暗算,内心充满恐惧。

在此情形下,项羽通过陈余写信劝降章邯。章邯犹豫不决,项羽随即发动一系列胜利,接连击败秦军,逼得章邯最终投降。这一投降不仅瓦解了秦军的主力,也为项羽的军队提供了更多支持。

随着章邯投降,项羽率领各路诸侯兵马,借降军引导,迅速直取关中,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坚实基础。

错误决策导致楚汉争霸

项羽在西向进军途中,因主观武断,犯下严重错误。他领导的诸侯军中,一些官兵因过去遭受秦朝官兵的无礼,趁机在降卒身上报复。那些降卒因受侮辱而产生怨言,且担心若未能攻入关中,他们将被带往东方,自己的父母也会遭到秦廷的杀害。

尽管这些降卒仍希望起义军能够推翻秦朝,但项羽得知后,认为秦军心怀不满,竟在新安(今河南沌池东)城南夜间屠杀了二十多万降卒,只留下少数三名将领。项羽的残酷行径激起了关中人民对他的仇恨。

当时,楚怀王曾约定,谁先攻下咸阳,谁便为关中王。刘邦趁秦军在巨鹿之战后内乱,迅速取道南阳,攻下武关,终于在公元前206年10月进入咸阳,并赢得了关中人民的支持。刘邦废除秦朝的苛法,发布三条法令:杀人偿命,打伤人和偷盗按轻罪处理,成功赢得了民心。

然而,项羽率领的四十万大军来到函谷关时,才发现关口已经由刘邦控制,并得知刘邦已经通过各种手段赢得了关中人民的支持。项羽十分恼怒,立即挥师入关,驻军鸿门,准备攻击刘邦驻扎的霸上(今陕西西安东)。

刘邦兵力不足,无法抗衡项羽,采纳张良的建议,通过项羽的叔父项伯,向项羽表明自己并无野心,第二天亲自前往鸿门向项羽谢罪。鸿门宴上,项羽的部下提议除掉刘邦,但由于项羽的优柔寡断,加上张良的调解和项伯的庇护,刘邦成功逃脱了这次险境。

几天后,项羽进入关中,却再次犯下重大错误。他放火烧毁秦朝宫殿,大火持续了数月;残酷杀害了降将王千婴和一批臣民,还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宝和美人,准备带回关东。

有劝谏项羽称,关中四面有险可守,土地肥沃,完全可以在这里建都称霸天下。但他所造成的局势已经不容挽回,咸阳一片残破不堪,于是项羽决定回到关东自封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

项羽凭借百战之力,组建了一支令诸侯畏惧的楚军,但由于诸侯和一些将领自身也有不小的实力,项羽根据战功大小和军力强弱,封了十八个诸侯王。然而,他违背了楚怀王最初的约定,没有封刘邦为关中王,而是将刘邦迁封为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和汉中(今陕西秦皋以南一带及湖北西北部)的汉王,并将秦朝的三位降将节邯、喳弱、司马欣封为雍王、翟主、塞王。

为了限制刘邦东进,项羽还将关中地区分给了他们。项羽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但暗地里派人将楚怀王杀害。

尽管项羽称帝为“霸王”,并未称帝自封,表明他在全国范围内的政治控制力仍然不足。他虽然凭借强大的实力,一时割据了天下,但许多诸侯和将领并不心服,纷纷对其权威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项羽刚一返回彭城,齐、赵等地的田荣、陈余便发动了反抗。与此同时,刘邦的军队趁项羽征讨叛军之机,突袭函谷关,成功夺回关中。至公元前205年1月,刘邦开始正式东进,展开了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

项羽骄傲和悲壮的一生

这一次,项羽迅速击败了田荣,并残忍地坑杀了降卒,但田荣的弟弟田横带领残部坚决抵抗,拖住了项羽。春天,刘邦集结五路大军,五十六万兵力东征楚国,四月攻占彭城。项羽立即从攻齐的军队中选出三万精兵,亲自率领回击。

汉军因胜利而麻痹,轻敌之下被楚军一举击溃,汉王刘邦仓皇逃亡,死伤惨重,只带着几十个骑兵西归。彭城失守,楚军反败为胜,甚至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雉。刘邦一路逃到下邑(今安徽扬山东),各路败兵逐渐集结,才勉强稳住阵脚,并在荥阳一带同楚军对峙。

公元前204年,楚军多次切断汉军的粮道,导致刘邦的军队面临绝粮的困境。刘邦向项羽求和,要求划定荥阳以西为汉地。项羽本想答应,但在谋士范增的劝阻下,加紧围攻荥阳。

为了破局,刘邦用计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范增因被怀疑而辞去职务,项羽依然没有松懈对荥阳的围攻。最终,汉将纪信巧妙设计,假冒刘邦投降,骗过项羽,刘邦得以逃脱荥阳,回到关中。

尽管屡次失利,刘邦依旧坚持战斗,并善于用人。他让萧何经营关中,保障后勤补给;让张良和陈平运筹帷幄,制定战略方针;让韩信统领军队,逐步占领黄河以北地区,并南下打击楚军。他还劝说原为项羽部下的九江王英布背楚投汉,形成对项羽的夹击。

经过多次反复争夺,楚汉力量对比逐渐发生转变,汉军开始占据优势。公元前203年十月,汉军攻占成皋,进一步削弱了项羽的力量。

随后,楚汉双方达成鸿沟协议,划定鸿沟以西为汉地,以东为楚地。项羽甚至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归还,汉楚暂时休战。然而,战争并未结束,刘邦派兵继续追击项羽。

公元前202年冬,刘邦再次召集齐王韩信、彭越等将领联合进攻楚国。十二月,楚军被汉军层层包围,项羽兵力不足、粮草枯竭,士气低落。

汉军还在夜晚高唱楚歌,进一步瓦解楚军士气。项羽认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整个楚国,焦虑万分,愁苦地与虞姬共饮,吟唱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仍认为自己气吞万里如力能拔山,只是命运不济。悲切的歌声中,虞姬与左右侍从皆泪如雨下。

夜里,项羽决定突围,他带着八百骑兵南逃。第二天,汉军才发现项羽逃走。灌婴带领五千骑兵紧追不舍。项羽渡过淮河时,只剩下百余骑兵。到了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项羽因迷路被汉军追击,最终在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陷入绝境。

此时,项羽自感无法逃脱,感叹道:“我起兵至今已有八年,身经百战,未曾败过,今天却被困于此,天命已定,非我不善战!”虽然他依然英勇奋战,斩杀汉将,但逐渐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仅依靠勇猛,更多取决于民心、兵力、战略等因素。

当项羽逃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浦)时,乌江亭长劝他渡江返回江东,那里有着广阔的地盘和众多的支持者。项羽却拒绝了,他说:“我带着八千江东子弟渡江,现在他们一个也没跟我回来。即使江东的父老重新拥立我为王,我又怎能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责怪我,心里也难免惭愧。”

说完,项羽又冲入汉军,与之激战。但最后,他在乌江边拔剑自刎。此时,项羽年仅三十一岁。

项羽的悲壮一生,从无敌的霸王到最终孤独赴死,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英雄末路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