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崛起于微末的帝王刘邦

  • 风流秦汉
  • 顺衍
  • 2991字
  • 2025-03-12 16:03:25

刘邦,在公元前195年,成功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后,回到了故乡沛县。那时,他在家乡的宴会上,乘兴唱起了《大风歌》。歌中他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表露了刘邦既有的豪情与感慨:他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威震四方,却也意识到国家的安全需要强有力的将士守卫。“大风吹起,云彩飞扬;我已经威震四海,回到了我的故乡;但是,哪里能找到英勇的猛士来保卫四方呢?”这首歌反映了刘邦在得天下后,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对忠诚将士不足的忧虑。

刘邦,从平民到一代帝王,为了安定汉室的天下,辛勤奋斗了一生,经历了无数波折。这首歌既是对过去风云的回顾,也是对未来挑战的深刻反思。

不甘平凡的野望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家境普通,非帝王或贵族。原籍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小名“季飞”,意为“老三”。

据说,刘邦为人豪爽,胸怀开朗,也时常显得有些无赖。年约三十时,他当上了沛县的泗水亭长。亭长是秦朝县以下的基层官职,职责包括治安、物资采购和接待官员等。

刘邦虽然地位不高,却不拘小节,经常和其他小官开玩笑,甚至有些欺侮。刘邦好酒,没钱时还欠账,行事颇为不拘一格。

有一次,刘邦因服役被派往咸阳,正好碰见秦始皇出巡,他便大声说道:“大丈夫应当如此!”

另一次,沛县县令的朋友吕公迁居沛县,举行宴会。萧何负责主办,规定送礼不满千金者只能坐堂下。

刘邦没有带礼物,但在贺卡上写下“贺礼一万”,并不顾一切地坐到了上席。吕公注意到他,欣赏他的豪爽性格,宴会后便把女儿吕雉嫁给了他,吕雉后来成为了吕后。

到了四十八岁,刘邦被命令押送劳役犯修建骡山陵,这是一项生死任务,许多人都在途中逃跑。刘邦认为大多数人会死于途中,于是他在泽中亭放了所有人,并说道:“你们可以走了,我也准备逃亡。”这番话打动了许多人,十多个青年决定跟随他,刘邦带着他们躲进深山,逐渐聚集了几百人。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得到了广泛响应。沛县县令也想模仿,但曹参和萧何认为,秦朝的暴政已经使民众苦不堪言,不如招募刘邦这些流亡之人作为义军基础,能获得更多支持。县令同意了,派刘邦的连襟樊哙去寻找刘邦。

刘邦得知后带着队伍返回沛县,但县令却反悔,怕刘邦来后会杀他。于是城门紧闭,老百姓则支持刘邦,帮他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大家一起起义反秦。

刘邦的队伍迅速发展到三千人,他开始攻城略地,先后攻占扬县等地,队伍也扩大到了九千人。公元前208年4月,刘邦与项梁会合,项梁为他增添了五千士兵,刘邦成为了楚军的重要将领。刘邦屡立战功,在濮阳、雍丘等地屡次击败秦军。此时,楚怀王立了项羽的侄子项鸿为王,并将刘邦封为武安侯。

楚怀王和各将领曾约定,谁先攻入关中,谁便为关中王。项羽自信勇猛,愿意亲自带兵攻关,而刘邦也希望进关。由于项羽在各地屠城杀戮,楚怀王决定派刘邦出征,认为他为人宽厚,能够争取民心。于是,刘邦开始向西进军,先后打败了秦军,进入关中地区。

刘邦的队伍行进顺利,老百姓热烈欢迎,许多城池纷纷投降。刘邦与秦王子婴接触后,拒绝杀秦王,表示宽大处理,展示出自己的政治胸怀。他还宣布“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苛法,施行较为宽松的政策,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然而,项羽得知刘邦已进关后,立即带领四十万大军进攻函谷关,并在鸿门设宴,打算除掉刘邦。幸亏项伯的通报使刘邦及时得知了项羽的意图,刘邦决定亲自赴宴,向项羽表忠心。在鸿门宴上,尽管气氛紧张,但最终刘邦化险为夷。

项羽虽然放过了刘邦,但对楚怀王表示不满,认为应由他主导天下分封。因此,他自封为“楚霸王”,并将天下分封给十八个王,刘邦被封为汉王,治所设在巴蜀、汉中等地。

尽管刘邦只是一个汉王,但他心中志向远大,渴望一统天下。随即,楚汉战争爆发,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争斗正式拉开序幕。

赢得天下的秘诀

楚汉战争持续了五年,最终由汉王刘邦获胜。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在他登基后,曾对臣子们解释自己得天下的原因:“在帐幕中决策战略,能在千里之外取胜,我不及张良;坐镇后方,安抚百姓,确保粮草充足,我不及萧何;率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及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而我能够信任并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成功的原因。”

刘邦的成功,不仅在于选贤任能,最重要的是他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在进入关中后,刘邦采取了许多得民心的措施。他开放了秦朝的苑囿供百姓垦种,减免了蜀地百姓的赋税两年,优待参军的士兵及其家庭。

此外,刘邦还设立了“三老制度”,从乡村选拔品德高尚的老人,充当地方教化角色,免除徭役并给予年初的酒肉赐予。种种举措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当刘邦的军队渡过黄河,逼降魏王魏豹、俘虏司马印并攻占洛阳时,三老董公向刘邦献计,提出通过复仇名义出兵东伐,称为“为义帝复仇,诛灭乱臣贼子”。刘邦采纳了这个策略,军心因此大振,很快攻下了楚国的都城彭城。

在战争期间,刘邦没有忽视士兵和百姓的安抚,他命令军中阵亡或病死的士兵遗体要妥善安葬,并送回家乡。这样的仁政无疑加深了军心和民心的归属,使得刘邦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刘邦在立国初期定都洛阳,但后来受戍卒娄敬的建议,迁都长安。西汉因此得名。尽管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刘邦在管理上也有所变动。楚汉战争中涌现了许多地方势力,刘邦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特殊地位,采用郡县制与王国并行的体制,封韩信为韩王、彭越为梁王等,并设立了多个王国。

为了恢复社会秩序,刘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士兵复员回乡,归还土地,禁止官员暴力对待百姓,还恢复了平民的身份。此外,他对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优待有加,赐予爵位和土地,使得这些人变成了地主或自耕农,对新朝更为忠诚。

与异姓王的命运博弈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心中始终有一块心病,那就是异姓王的存在。自古帝王多怕权臣和外戚威胁自己的地位,刘邦更是如此。他不仅要巩固自己的统治,还要防止异姓王借助封地和兵权威胁中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刘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异姓王的势力逐渐削弱,并最终清除他们。

异姓王中,韩信是最让汉高祖忌惮的一个。韩信不仅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功勋卓著,深得民心。为了防止韩信威胁,汉高祖以他图谋叛乱为由,将其从原封地楚地调到北方的太原,企图削弱他的力量。后来,韩信因与匈奴勾结被刘邦亲自征讨,最终投降匈奴。汉高祖击败韩信后,剥夺了其王位,并将其贬为淮阴侯。

除了韩信,其他异姓王也接连倒下。汉高祖逐步削弱他们的权力,封自己的子嗣为王,最终将同姓王的数量增至七个。

例如,他将刘肥封为齐王,刘交为楚王,刘贾为荆王,刘喜为代王等。后来,韩王信因叛变被铲除,赵王张敖也因卷入谋反而被废除,赵王之位改封刘恒。异姓王中仅剩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芮。

卢绾是汉高祖的亲密朋友,二人自幼一起长大,关系非同一般。但即使如此,卢绾也未能幸免于难。在汉高祖病重时,卢绾误听谗言,认为只要与敌人陈稀联合,便能保住燕国的地位。结果,这一行动被汉高祖察觉,卢绾被撤除王位。最后,卢绾投降匈奴,成为异姓王中最后一个倒下的。

随着卢绾的倒台,异姓王的阵营几乎全部消失,汉朝的统治进入了由刘氏子孙掌控的同姓王时代。汉高祖虽然通过清除异姓王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但这种做法也埋下了后来的隐患。

汉高祖临终时,他仍然坚定认为刘家天下可以保持永恒,没想到吕后继位后,开始大封吕氏为王,这一举动几乎动摇了刘汉的江山。四十年后,刘汉朝的同姓王也因争夺皇位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最终证明帝王之位并非永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