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技艺考试结束

卢镗见事情已经解决,便与赵顺安一起回到了高台之上:

“今年的武举考试还真是特别,以往可都没出现过这样的,也不知道下面还会不会出什么幺蛾子?”

赵顺安则是一边在心中琢磨着事情,一边开口回答卢镗:

“没事卢大人,反正最后都是要看策论写的如何来定录取的名额,现在出乱子不要紧,只要策论不出问题就行。”

卢镗赞同地点点头,且不说这两位考官在高台上聊天,下面的考核还在继续当中。

很快,这第二项步射也都考完了,柳诚当然是凭着两个特等高居第一,沈宝玉也是凭着两个下等稳居倒一。

接下来便是第三项考试,这一项是考气力。

校场西边早就放置了许多个大小不同的石锁,每个石锁的重量不同,打分也很方便,根据举起的石锁重量判定。

还是按照之前次序,轮流上场。

“昌国卫邓鸣谦,举起石锁二百斤,中等。

金山卫常兴尧,举起石锁二百五十斤,中等。

定海卫虞志诚,举起石锁二百八十斤,上等!”

很快就又轮到了柳诚,经过前两场的比试,校场之中的考生都已经知晓了柳诚的名号。

见到柳诚上场,都挤了过来,想要看一看柳诚能过举起多重的石锁。

柳诚不在乎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了,稳步走到一列石锁面前。

一列石锁从小到大,一字排开,除了大小的差异外没有任何区别。

每个石锁上都刻着自身的重要,最小的一个石锁上刻着二百斤的字样,最大的石锁上重量已经来到了三百二十斤。

其实众人通过刚刚柳诚射箭都能把箭靶射穿,就已经见识过了一番柳诚的气力。

此刻他们更想见识一下柳诚的极限在哪里,能不能举起最大的那个三百二十斤的石锁。

柳诚也是直接看向了最大的石锁,最大的也只有三百二十斤吗?他在心中默想。

随即上前一步,直接用双手抓住了那三百二十斤的石锁,稍微一用力就将那石锁从地上提了起来。

柳诚一直将石锁慢慢举至与肩同高,又慢慢地将其一点点放回到地上。

周围的考生见到柳诚如此轻松,都不由得拍手叫好。

高台上赵顺安也是不停赞叹着柳诚:

“看来这次的武解元非柳大人莫属了!”

卢镗呵呵一笑:

“还是要看看策论写的如何的嘛。”

赵顺安眼眸精光一闪,接过他的话茬来:

“卢大人说的对,皇上定下了看策论定去留的规矩,武举要的是能带兵打仗的将才,不是要哪些身材魁梧冲锋的大头兵。”

卢镗总觉得这赵顺安这半日下来了,一直有些不太对劲的感觉,可他说的话又没有毛病,点点头便先将这个话题带过了。

下来也传来了柳诚这一项的成绩:

“杭州前卫柳诚,举起石锁三百二十斤,特等!”

众人也是听着有些麻木了,三项测试,三个特等,也不知道自从大明朝立国以来有没有像柳诚一般的人物。

接下来出场的也算是大明朝立国以来数一数二的人物,连续两个下等,看他脚步虚浮的样子,估计这一项也会是个下等。

沈宝玉听着众人对他的调笑,脸色已经发白了。

这一关怎么比前面还要难,前面的就算自己射不中,好歹也能搭弓射几箭,现在的这最小的石锁也有整整二百斤。

沈宝玉站在原地,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中,一旁的小兵看他没有动作,大声向他询问着是否需要放弃。

要不要放弃,沈宝玉站在原地,脑海中天人交战,又想到父亲让自己在前面的考试中一定要尽力,便咬咬牙,走到那个最小的,标着二百斤的石锁前。

此刻高台上的赵顺安招呼着卢镗:

“卢大人,且看此人,明知道自己可能拎不动二百斤的石锁,还是毅然决然地上前尝试,这种意志值得赞扬。”

卢镗听了赵顺安的话,也认出来他说的是谁,心中有些明白过来赵顺安想要干什么了,不过他也没有表露出来,只是单纯点点头。

赵顺安可能也觉得自己吹得太过了,也不再说话。

沈宝玉站在石锁面前,学着之前考生举石锁的样子,两腿岔开,扎了一个马步,两只手抓住石锁。

他一个用力,脖子上青筋凸起,僵持之中,石锁却在地上纹丝不动。

也不知怎么的,也许是到了极限,沈宝玉一下子把手给松开了,直接将自己给摔在了地上,溅起一地灰尘。

伴随着周围考生的一阵阵哄笑声,沈宝玉的分数也出来了:

“杭州左卫沈宝玉,未举起石锁,下等!”

这三项技艺考核很快就考完了,接下来就是这次武举乡试的重头戏了,策论考试。

这策论也分两项,第一项就是最简单的默写,从《武经七书》中挑选一些片段来默写。

第二项则是由主考官定一个题目,让众考生以此为题写一篇策论,言之有物即可。

这技艺考试足足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考生们也不准再出这校场之外了,只能待在校场上吃点随身带的干粮,马上就开始进行策论考试。

原本校场上面的箭靶,骏马和石锁都被搬走,换上了一张张小桌子,这边便是等会考策论的地方。

桌子上也放好了提前准备好的默写题目,柳诚也吃了点干粮,找到标着自己名字的桌子坐下,翻阅着题目。

这些题目放在刚来的柳诚面前,他肯定是一个头两个大,可柳诚这几个月来,在徐渭的教导,不断恶补,再加上被强化过的身体素质,已经将《武经七书》背得七七八八。

要知道这《武经七书》可不是一本书,它是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兵法》、《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整整七本兵书汇集在一起。

柳诚竟然在短短几个月中就其背得七七八八,徐渭对此惊为天人,甚至想让柳诚别考什么武举了,干脆直接考文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