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高考二三事
- 从1977年开始当文豪
- 白白是只猫
- 2125字
- 2025-03-14 05:42:46
今年恢复高考,让各省出题考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考题印刷量太大,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把试卷分发到全国各地,显然是不可能。
所以,干脆就各省自主命题。
从国家恢复高考,再到举行高考,总的时间就差不多一个月,最多的地方也就两个月时间。
而这个时代,书籍极缺,高中课本更是缺少。
如果能够借到一册高中课本,那简直比中了百万元大奖还高兴。
一借到课本,就连夜抄写,抄写完后,再送回去。
很多人因为没有高中课本,不知道怎么复习功课,就背诵《新华字典》和《汉语成语小词典》。
书店里没卖高中课本,但卖《新华字典》和《汉语成语小词典》。
魔都的语文试卷就一张A4纸,总分100分,其中作文两个选题,任选一题,作文分数高达90分,占语文分数的90%。
这要是放在以后,绝对是让人惊掉下巴的!
将第一题答完,陈铭章便开始写作文。
他略作思考后,便开始写作。
他写得并不快,但是写得很用心,卷面整洁,字体公正,看起来颇为赏心悦目。
写完作文后,陈铭章没有去检查,就算有个别错别字,他也不会涂改,因为卷面分比个别错别字更重要。
随着语文卷交卷,也就意味着他的高考结束了!
走出考场,考生们众生百态,有的心情不错,有的则是红着眼睛,当然也有已经在哭了。
心情不错的,大抵是觉得考得不错的,应该能上大学;红着眼睛的,大抵是觉得没考好,心中没什么底的;至于哭的人,十有八九是考砸了,上大学没戏了。
陈铭章置身于这个时代,也被一众考生给感染了。
恢复高考,这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选择。
可是又有多少人抓住这个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少!
很少!
回到跃进农场,大家都在等待着。
等待总是最难熬!
期待的发榜一拖再拖。先说20日,到19日说是22日,日子到了仍无音讯。到23日,说要到月底,26日又说29日。到29日,报上有新闻:说26日完成阅卷,即将进入初选。
1月7日,陈铭章接到录取的体检表格。
但是直到1月15日,陈铭章才接到北大的通知,他被北大录取了。
陈铭章以499分的总成绩,毫无悬念的取得了1977年魔都高考文科状元的头衔。
在其他考生只考几分、几十分,一百多分已经是不错的分数的情况下,陈铭章的这个分数,这一句文曲星下凡也不为过。
他就像是黑夜中的启明星,点亮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希望。
作为一个难得的典型,在他的分数一出来的时候,市里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局局长便和北大招生办老师,汇同崇明的领导班子和县教育局局长,亲自来到了跃进农场。
整个跃进农场都轰动了,整个崇明县都轰动了,整个魔都市区也都轰动了!
谁都没有想到,陈铭章考出这么高的分数。
拿到录取通知书,也代表着陈铭章要离开跃进农场了。
在春节前,陈铭章拿着跃进农场的介绍信,在码头买了张船票,坐船回到魔都市区。
包裹拿得紧紧的,丝毫不离身边。
毕竟包裹里面,除了衣服、被子外,还有432元,以及一些票。
回到市区,沿着熟悉的记忆,来到一居住区,这里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职工家属院落。
他的家,就是在这里。
“铭章!”
就在这时候,一熟悉声音传来,陈铭章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妇女急匆匆地走过来。
熟悉,是因为那是他记忆中的模样。
而陌生,自然是因为他是陈铭章,他也不是陈铭章!
“妈!”陈铭章脸上露出笑容,喊道。
既然他成了陈铭章,那他就得接受陈铭章的一切。
喊这个妇女‘妈’,陈铭章喊得心甘情愿,这是一个勤奋、坚韧、撑起一片天的伟大母亲。
自从陈铭章的父亲在1969年牺牲成为烈士,部队将‘赵秀萍’安排到华东师范大学工作,每个月工资是36元,赵秀萍便撑起了整个家。
除了要抚养陈铭章外,还有陈铭章的妹妹‘陈丽华’,陈丽华比陈铭章小五岁,今年刚刚十二岁。
除了每个月36元工资外,家里就只有国家每个月发放的抚恤金15元。
至于当年他父亲‘陈雷’牺牲成为烈士政府发放的550元,恐怕也差不多见底了。
撑起家里一片天的赵秀萍,显得有些苍老,可实际上她才40岁。
“回来就好!”赵秀萍很是高兴,“走,回家!”
赵秀萍泪眼婆娑。
随后拉起了陈铭章的手,往家里走。
家并不大,大概就四十平方大小,显得有些昏暗,两室、一厨、一卫、一厅,晒衣服都直接往窗户外拉线晾着。
进了屋子里,自然又是一番互诉衷肠。
陈铭章从包里拿出北大录取通知书,“妈,我今年参加了高考,被北大录取了,这是北大录取通知书。”
报名高考,陈铭章没有跟母亲说过。
实在是通信不方便,农场倒是有电话,可他家里没装电话啊。
这个时代,一般人家庭基本没有电话,仅仅单位有电话。确实要打电话,普通人或者蹭单位传达室的电话,或者要上邮局去打电话,非常的麻烦。
而且时间匆忙,他也没有写信。
“好!好!好!我们家里出了个文曲星了......”赵秀萍说着说着眼眶红起来,眼泪不断地掉:“我就是死了,也有脸去见你爸爸了。”
赵秀萍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仅仅小学学历。
关于陈铭章的高考分数和被北大录取的新闻已经见报,可赵秀萍看不懂报纸。
其他人就算聊到,赵秀萍也没有意识到这个陈铭章就是自己儿子陈铭章。
陈铭章给她的惊喜太大了!
“妈,接下来时间我会在家里,过完年就要出发去京城上学。”陈铭章说道。
跃进农场,陈铭章不用再去了。
他是光明正大的、名正言顺的返城,今后组织关系也不是在跃进农场,而是在北大!
根据录取通知书,北大77级学生是2月22日入学,这意味着他得在2月21日或者2月22日早上赶到京城火车站。
无非就一个月时间,陈铭章也没有打算找一份工作,而是要好好地休息,顺便写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