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儒侠人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版)
- 张建智
- 842字
- 2025-03-24 16:23:20
五、返回香港
几十年后,他回忆起自己的这段经历时说:“外交官的行动,受到各种严格规限,很不适宜我这样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自由散漫的性格。我对于严守纪律,感到痛苦。即使作为报人,仍以多受拘束为苦,如果我做了外交官,这一生恐怕是不会感到幸福快乐的了。”
海宁查氏,早在明清两代,已是嘉兴的望族,海宁的查氏是科甲鼎盛、人才辈出的大家族,可谓“世泽流衍”的书香门第和官宦之家。查良镛的入仕之途于此中断,查家一代代用儒家翰墨、点滴心血所传承的仕途香火,岂不熄灭了吗?
当然不是,这位初露才华、带着香火传承的查氏之后生,是个有志青年,他会有更广阔的天地,可以在其他领域去开辟、去创造。作为海宁几百年历史的查氏家族的后代,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毕竟在他身上已熏陶了二十六年之久,事到如今,北京之行的最后结果,至少可以说,查氏家族代代相传的那条入仕之路,在查良镛这一代,已无望再走下去了。想到这些,他心中之苦、忧郁,可想而知。
他只能另辟蹊径,以另外的方法,在另一条人生轨道上,继续去完成查家代代相传的历史使命……
人生也许就是这样,正是由于北京之行没有如愿,才有了对这位年轻人的磨炼与鞭策。当历经岁月沧桑、功成名就以后,查良镛再一次回忆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上的经历时,则认为这是一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之事。
经过一番思量之后,查良镛终于搭上了一条返回香港的海轮,他的一颗激荡之心总算渐渐有了些平静。在海轮上的时日,正逢春雨连绵,淅淅沥沥日夜下着,似乎没有停过。这位北上没有实现愿望的年轻人在归途中除偶尔读些书外,就是独自坐在轮窗内望着静寂缥缈的海空。夜深时,听着窗外的雨滴,由急到缓、由密到稀。他独自思量,从南到北,没多少时日,又辗转由北南下,这急转直下的一番劳顿、几多思绪,身心真不知在梦里还是梦外。
当查良镛卧听海涛,经历了“又闻空阶,夜雨频滴”的难度时光,禁不住涌上心头的,是自己所走过的那二十六个年头的人生历程,真犹如一场梦境。这不仅像如今的一夜雨,更像是这位年轻“天涯客”于人间世的一腔愁怀,无以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