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儒侠人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版)
- 张建智
- 2005字
- 2025-03-24 16:23:22
三、查文清与丹阳教案
查良镛祖父查文清,字沧珊,家谱排行上,本属“美”字辈。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中进士,曾在江苏丹阳任知县。因政绩良好,加了同知衔。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四月,因“丹阳教案”,辞官回乡。
当年,不少外国传教士纷纷进入中国,尤以沿海省份为甚。这些传教士并不只是传教,还常常借西方势力欺压中国百姓。而官府方面慑于西方列强的淫威,往往视而不见,等同于姑息养奸。终于,忍无可忍的百姓愤而反抗外国传教士的欺压,各地与传教士的摩擦时有发生。在丹阳,数百名愤怒的群众围攻当地的教堂,并一把火将其焚烧,成为轰动一时的“丹阳教案”。
教堂被焚,熊熊大火虽然解了百姓们的心头之恨,也不可避免地惹下了事端。事发后,朝廷为了向外国传教士有交代,准备将丹阳焚烧教堂为首的两人捉拿处斩,此事让身为丹阳知县的查文清颇感为难。
一方面,作为下级,他不好违抗朝廷的命令;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他与百姓们一样痛恨外国传教士的劣行,因而十分不愿看到那两人被捉拿处斩。思来想去,查文清终于寻得一个两全之策。他先差人秘密通知为首两人迅速逃走,得知确实逃脱后,他才去上司那里汇报此案。
面对恼羞成怒、坐立不安的上司,查文清语气平和,他对上司说:“事件乃因外国人欺压良民,引起公愤,数百人一拥而上,焚烧教堂,当中并无为首之人啊!”
不待上司细究,查文清便向他的上司自追其咎:“丹阳教案的发生,本官难辞其责,故请求辞去官职。”
其实,这中间尚有故事。当年,去丹阳直接处理此教案的,是王世襄的伯祖王仁堪。据清末举人、南社社员张素撰写的《光绪辛卯丹阳毁焚教堂始末记》中所记,当年处理此教案时,尚有查良镛的祖父查文清,也同在现场。查文清于清光绪十六年(一八九〇)调任丹阳知县,而一八九一年四月发生丹阳教案时,正好他是经手此案的官员。从此案记录看,当时朝廷因媚外,而要严办市民,但查文清任知县,因得其上级王仁堪的支持,未执行朝廷旨意。王仁堪体恤民意,始终认为:“此其罪岂专在市民耶!”王仁堪任知府,与下级丹阳县令查文清,合而共识,丹阳教案终得以顺利解决。
我撰本书时,曾访谈过金庸先生,他也曾感意外,说:“真想不到我祖父还与王世襄的伯祖,曾是当年一起处理教案的两位同僚!”查文清为此教案,挂印辞官而去,仍回家乡海宁。此事不久,王仁堪也患病而逝。
丹阳教案发生后,查文清的官职究竟是自辞,还是革职,已无法细考。但从本质上说,查文清对官场不是很贪恋。辞官回乡后的查文清,毕竟属官宦之家,物质生活是富裕的,心境也清朗恬静。在老家除读书赋诗之外,又着手编纂《海宁查氏诗钞》,当时已编诗达数百卷之多;然令人叹惜的是,未等到《诗钞》雕版之付印,查文清便与世长辞了。
对于祖父之为人,金庸后来曾回忆说:“前些时候到台湾地区,见到了我表哥蒋复璁先生。他是‘故宫博物院院长’,此前和我二伯父在北京大学是同学。他跟我说了些我祖父的事,言下很是赞扬……”
据说查文清病逝,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统亦派人前来吊唁。丧礼极尽哀伤,出丧之日,丹阳有十多位绅士前来吊祭,更难得的是,当年带头火烧教堂的两个人,闻讯后一路哭拜而来,每走一里路,就磕一个头,从丹阳一直磕到袁花查氏家族的老家。
当然,金庸后来也说,那两个带头火烧丹阳教堂的人前来吊祭,不可能一路从丹阳磕头到袁花,但是,查文清高风亮节,也可谓英年早逝,宁愿丢官,也要保护丹阳人之性命,肯定是受到了人们的深深哀悼。
后来,金庸与日本的池田大作展开对话时,又谈起了他深深敬爱的祖父,他说:“我祖父查文清公反对外国帝国主义者的无理压迫,不肯为了自己的官位利禄而杀害百姓,他伟大的人格令我们故乡、整个家族都引以为荣。”“祖父设立了一座义庄,买了几千亩地收租,而租金用于资助族中的孤儿寡妇,使他们能平安过活,凡是上了中学、大学的人,每年都可分两次领一笔津贴,如果有人出国留学,津贴的数额更大……”
我们从金庸祖父身上,看到了从清末到民初,这段历史变革中,许多文人为官的优秀例子。他们大多在那个时代变革中郁郁而死。看到他们在他乡为官时,写的许多“乡愁诗”,都证明了他们有一颗正直、爱国的心,都想为这个民族的复兴做些壮举,哪怕这些政治的热忱希望都落空了,也会返乡为乡邻们做些慈善和教育事业。

查文清档案
我们看到徐世昌当年为金庸的祖父——查文清亲笔写下的“赞象”诗,就看到了这样的历史:“萧萧白发丹阳尹,曾并簪花竞少年。大好河山供写照,春风回首一潸然。”
祖父的经历和品行,在查良镛的心中烙上了深刻的印记。查良镛后来说,祖父查文清,对他有两个重要的影响:一是使他知道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二是要多读书。从查良镛的话中,可以捕捉到这样一个信息,即查良镛后来一直期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外交官,一方面是查家几百年传承的儒家思想所影响,另一方面显然也与他祖父的经历有关。
查文清生前有一些家宅、田地。所以,当我们的传主——查良镛出生时,查家还拥有三千多亩田地,租种查家田地的农民有上百户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