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入《大公报》

当时的上海是中国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同时也是一个华洋混杂、繁华如梦的大都会,世称“冒险家的乐园”。只身赴沪的查良镛,初到上海便拜会了堂兄查良鉴,他向堂兄表明了自己想继续求学的愿望。于是在堂兄的帮助下,查良镛便以“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的学历,插班进入上海东吴大学攻读国际法专业。东吴大学,在当时是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读学生大都是各学校的精英,可谓人才济济。这所学校也培养出了不少名人,如一些政界要员、企业集团精英,以及社会名流,毕业于东吴大学的不在少数。

查良镛凭借堂兄的帮助,再次有机会攻读他一直心仪的国际法专业,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毕业后的前程当然是看好的。然而,世事难料,一个人的命运轨迹也变幻莫测,查良镛终究无缘于法学界的深造,其命运却似乎注定了他与新闻报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九四七年的上半年,上海《大公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这次公开招聘不仅在上海报界掀起了不小的热潮,沪上有志的年轻人,均纷纷跃跃欲试,也影响了年轻查良镛的命运。

《大公报》创刊于一九〇二年六月,发祥地在天津,创刊人是满洲贵族英华。从创刊之初,《大公报》就以“开风气,牗民智”的宗旨,以敢言而著称,风格独特,颇受中产阶层和企业知识界人士的欢迎。虽然《大公报》一度停刊(一九二五年停办),几度易主,历经时事变迁,但始终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活的气息,其中有张季鸾、胡政之和吴鼎昌三人的功劳。一九二六年,他们三人以新记公司的名义联手接办《大公报》(吴任社长、胡任经理、张任总编),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而且他们在中国新闻报业史上,标榜“文人论政”,这在当年颇具鲜明的反封建意识,为中国的传统报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随着抗战的胜利,上海、天津的《大公报》相继复刊,新记《大公报》在新闻界的影响如日中天。一九四七年六七月,恰逢上海《大公报》面向全国招聘三名电讯翻译,查良镛的生命由此揭开了新的一页。这次公开招聘也正是在上海《大公报》复刊不久之际。由于《大公报》的“四不”办报方针和“文人论政”之锐气,一直对年轻人,特别是对于有理想的年轻人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当时的查良镛在报纸上看到了这则公开招聘启事中有国际电讯编辑这一熟悉的职位,他不禁回想起了在《东南日报》的岁月。这也许是个机会,一个美好的理想,抑或是一丝火花,在年轻查良镛的心头闪过……当初,他婉拒了杭州《东南日报》汪远涵总编留他在杭州的好意,只身赴沪不就是为了不使自己的意志在安逸的“天堂”杭州日益消磨,不就是希望在这个令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大都市中寻找更多的机会吗?

当然,在查良镛做最终选择时,他还是感到左右为难。因为,他通过堂兄的帮助,得以在东吴大学攻读国际法,才刚读了一年多,如果此时马上放弃很有前途的专业,似乎又十分可惜。然而他的确是个热衷于报业的有心人,一直以来,他留意着《大公报》的发展,它的销量虽然在当时报业界还不是最大,却是地位最高、最具影响力的大报。特别它提出的“文人论政”和敢言的办报风格,很对他的胃口。如今,进入《大公报》的机会正摆在他的眼前,同时这也是一个证明自己是否有实力的时机,岂能让它白白流走呢?于是,查良镛还是下定决心参加了《大公报》的招聘。

报纸刊出招聘广告,应征函如雪片一般飞来,共有一百零九人。上海本市的占百分之九十五,其他多来自南京、徐州、苏州、嘉兴、杭州等地,其中有“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大学教授、银行职员等,还有知名作家。但当时的《大公报》,有独特的用人标准,不唯名气,不唯资历,唯才是举。报馆最后选择十位优秀的应聘者参加笔试。资深的《大公报》翻译主任杨历樵拟定试题并亲自阅卷,评定分数。试题有英文电报一篇、社论一篇,要求将之译为中文。查良镛第一个交卷,只用了六十五分钟。随后,他又顺利通过杨历樵、许君远、李侠文负责的口试。

查良镛凭着过硬的中英文基础,以及他在杭州《东南日报》的工作经历,一路过关斩将,从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了要求很高的笔试和面试,最终第一个被录用,另外被录用的两人是蒋定本和李君维。以后的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对他以后的人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

我曾有机会和金庸谈及他这一人生转折,他认为当时虽年轻,也未考虑到今后许多后事,但他日后回顾往事,他的决定与选择还是正确的。因为此时查良镛在东吴大学的学业未完,所以他在上海《大公报》的工作,只是兼职,属于半工半读性质。然而他在《大公报》学到了在校园里无法学到的东西: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了社评,那些激动过一个时代的社评,自然也使年轻的查良镛心潮澎湃,这也许是他后来常年坚持写社评,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影响社会的原因之一。在那里,他受到了“文人办报”思想的熏陶,近距离地领略了《大公报》的精神气质,这为他日后创办《明报》,开创文人办报的先河,打下了基础;在那里,他也练就了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因为《大公报》要求十分严格,稿子付印前,常要几个编辑过目,经过仔细推敲,方才定稿,这也使他后来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

也许人生之转折,便是如此而来;人生之路,也就是如此一步一步走了下去,重要的是,在年轻时,便应认准一个方向朝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