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廉郡王

“吴王,晋王,这些年,你们到底有没有好好辅佐太子?”

火烧到了二皇子三皇子身上。

三皇子不愧贤王的名号,脸上满是惭愧的神色道:“儿臣有罪,没能守好户部,愧对了父皇,愧对了太子。”

“儿臣愿辞去这亲王爵位,以抵罪过。”

永熙帝不吃这招以退为进,冷哼一声道:“惹上事情了,现在就想撂挑子不干。”

“你若是真这么想,就不该管户部的事。”

户部的遮羞布被李谨扯开了一半,这场御前赈灾会议进入到了下一阶段。

太子,吴王,晋王跪在地上,内阁学士和六部堂官也跟着跪下。

此时就李谨还站着,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李昉心里感叹,父皇还是那个父皇,虽是年迈,但轻易糊弄不得,左思右想,抬头说道:“儿臣以为父皇不必过于忧思。”

“国库的账簿何其之多,四弟就查了一个时辰,怎么可能就完全弄清了存银的数目。”

“况且,”李昉下意识地望向李谨道:“阳州水灾不一定有说的这么严重,先前也有例子,地方官员为了赈灾银,或是胆颤,故意夸大了受灾的地方和百姓人数,这些都要查后再办。”

“晋王说的是,肯定是如此。”

殿中其他人纷纷附和,尤其是徐维敬大学士。

李谨在一旁看得清楚,这些最先附和的人都是铁杆的晋王党。

永熙帝的脸色好看了不少。

灾情严重不严重,是个主观问题,不是客观问题。

现在皇帝和大臣们需要的,是一个台阶。

永熙帝说道:“若是如此,就更要派遣钦差前去。”

吴王李暄心里权衡,这个钦差事务还值不值得做。

永熙帝又说道:“那你们觉得谁来任这个钦差职位最合适?”

皇帝看似在问话,其实心里已经有了人选。

内阁首辅张元深率先开口道:“臣赞同太子殿下的想法。”

“臣等,觉得四皇子是极好的人选。”

永熙帝:“四郎,你觉得如何?”

李谨:“儿臣不胜惶恐。”

永熙帝摇头道:“你不该惶恐,惶恐的是阳州府受灾的百姓,是那群无所作为的饭桶。”

“太子。”

太子一个激灵:“儿臣在。”

“你是太子,国家的事要多关心,举贤用能,今儿个四郎的表现便不错。”

太子低头道:“都是父皇平日里教导的好。”

永熙帝视线再转回到李谨身上道:“四郎阳州一行,需得即刻出发,有什么不懂的事,尽快请教朝中大臣和你的几个哥哥。”

“儿臣知道。”

永熙帝问道:“朕记得,你今年应该二十三了。”

“劳烦父皇挂念。”李谨心中一凛,这话说出口,就是要给封赏了。

果不其然,永熙帝随后问道:“年岁到了,也该出来帮你的哥哥们做事了。”

“封皇四子李谨,郡王爵位,领王命旗牌,督抚阳州府一切赈灾事宜。”

“内阁拟旨,即日传召地方。”

说罢,永熙帝自龙椅右侧而下。

台下大臣三呼“皇上圣安”。

待众人散去,永熙帝又换上那一身阴阳道袍,坐在道台之上。

香炉飘着烟气,阵阵道家梵音响起。

很难想象,这个地方方才还是大周的权力中心。

李德全蹑步走来:“奴婢都吩咐下去了,从北镇抚司调了几个好手,保证四皇子的安全。”

“刚刚张阁老透露了一句,万岁爷觉着给四皇子封号‘廉’郡王如何?”

永熙帝手掐道家子午诀,眼睛也不睁说道:“张元深倒是会猜朕的心思。”

李德全嬉笑道:“万岁爷心比天大,谁能猜的中。”

“准了。”

阳州府受灾,封了一个廉郡王,廉字背后还带着国库亏空这件事。

赈灾过程要廉,这是基础。

国库亏空这个烂摊子要处理,这也是廉。

无论谁来处理这个烂摊子,都会惹得一身骚,而在永熙帝看来,正好就让这个冒出头的四儿子去做。

处理完赈灾的事,立马提回京城反腐。

反腐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敲打一下满朝文武,问一问他们还守不守这个廉字。

这些可能都是张元深自己揣摩的,线索便是乾清宫中从永熙帝嘴中说出的“惶恐”。

平常人听不出来,张元深揣摩圣意几十年,立马就领会了永熙帝的意思。

让阳州府的地方官惶恐,这是给这件事定了调子。

但事情应该不止于此,国库亏空可不是一件能闭上眼就忽略的事。

廉,这一刀还得往京城上砍。

张首辅立马表达了自己与皇上是同一个态度。

“你再安排一支人马,领皇权特举,背地里看着点廉郡王,不要让他闹出事来。”

永熙帝回想李谨在殿中的表现:“四郎聪慧,却不懂人情,或者说他装不懂。”

“装的也好,真的也罢,朕姑且就当是真的,他在地方肯定会得罪不少人。”

李德全:“廉郡王可是皇子,世间尊贵,得罪人又能怎地。”

“怕就怕在,他把地方闹翻了天,所以要给他加一层锁。”

李德全有些疑惑:“万岁爷这么不看好四皇子,又何必非要他去?”

永熙帝:“张元深会猜,你不妨也猜猜看。”

李德全:“万岁爷可折煞奴婢了,奴婢一向是万岁爷吩咐什么,奴婢就做什么。”

永熙帝一听,不知为何想起来唯唯诺诺的太子,脸色变得难看。

而后幽幽叹道:“阳州这事刚起,老二老三就巴不得赶紧来拆老大的台。”

“他们以为朕又聋又瞎,可满朝文武谁看不出他们的心思。”

“老四终究是太子推荐的人。”

在永熙帝看来,自己培养的接班人有些过于弱势。

无论是出于制衡的公心,还是对太子偏爱的私心,他都得扶持一下太子。

李谨有没有能力治理好阳州府其实并不重要。

一府之地而已,皇帝的心里装的是九州万方,苦一苦阳州府百姓,大周中央朝廷的基本盘不能坏。

另一边,晋王李昉与吴王李暄分别,回到了自己的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