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与灯: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学论集
- 孙良同 邹赞 安凌主编
- 13字
- 2025-04-03 18:16:22
“开学第一课”:经验与个案
以电影的方式建构和传播良好新疆形象
邹赞
课程名称:影视文化导论
授课教师:邹赞
授课主题:以电影的方式建构和传播良好新疆形象
一 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认识到当前形势下新疆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新疆题材电影为文本对象,分析这些影像文本在建构和传播新疆区域形象方面的策略、得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疆的历史与当下,树立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以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生活当中。
二 授课内容
1.了解学生在假期的所见所闻,邀请学生代表讲述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党的治疆方略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2.以观众对央视春晚新疆节目的评价为个案,引导学生思考新疆地域形象的建构路径及其现状,并由此和本课程相连接,提出“如何以影像的方式建构和传播良好新疆形象”的话题。
3.话题引出的背景:新疆紧扼东西方陆路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科技的进步,该地区又陆续探明富藏各种自然资源。新疆的政治、经济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新疆成了热点受惠地区,受到国外各种势力的觊觎;形形色色的“小动作”不断影响该地区社会与经济的稳步发展。西方反华势力与民族分裂组织相互勾结,通过境外各类纸质媒介、广播、网站和网络视频,恶意捏造事实,大肆扭曲历史事实,诋毁新疆各族群众的生活现状,编造出“妖魔化”的新疆形象,妄图达成挑拨民族关系的政治阴谋。同时,由于新疆地处偏远,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加之历史上形成的“蛮荒落后”印象,因此,在内地媒体的宣传报道和内地人的心目中,新疆形象往往被幻化成一个神秘的“异域空间”,一个想象的“他者”。境外媒体对于新疆的极端偏见和刻意妖魔化,严重损害了新疆地区在对外传播中的良好形象,加大了反恐行动和反分裂斗争的复杂性。内地媒体和内地人对于新疆形象的误读,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对新疆的历史和文化缺乏足够的认知,容易形成定型化的新疆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新疆区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既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展示新疆良好社会状况的现实需求,也是关系到新疆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新疆区域形象指的是疆内外对于新疆地区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区域形象建构是政府公共关系传播的核心内容,也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软实力建设。新疆区域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必须借助于大众传媒,国内已有学者初步尝试从对外传播的角度研究境外纸媒、广播和网络媒体对于新疆的报道,也有一些新疆本地学者敏锐地察觉到新疆区域形象建构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从宏观战略的意义上呼吁学界重视这一问题。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新疆区域形象建构和传播的理想媒介,新疆题材电影在建构新疆地域形象、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多元共生、传播富有现代意识的新疆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欠缺相关的理性思考。
在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读图时代,电影具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视听媒介,擅长运用丰富的电影语言和非线性编辑手段,集“可观看性”和大众娱乐性于一体。同时,电影也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最佳装置,担负着社会教育和传播立场、价值观念的功能。新疆题材电影以新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新疆的自然环境及其历史文化为表现对象,是新疆区域形象建构的重要主体之一,它借助于纪录片的真实记录、剧情片的合理虚构叙事,将新疆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现实优势和发展潜力,真实、准确、全面、有效地传播给新疆内外的社会公众,一方面有助于揭露境外反华势力和分裂组织的弥天谎言与险恶用心,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公众消除偏见、减少误读,对新疆地区形成良好的总体印象与积极评价,为新疆的区域发展战略营造健康有利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
三 授课内容简括
简要梳理新疆题材电影发展史: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前,尤其是“十七年”期间。这一时期的新疆题材电影大多由内地制片厂投拍,由吴永刚导演、王玉胡编剧的《哈森与加米拉》被称为“第一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赵心水执导的《冰山上的来客》更是创下了反特类型片的经典之作。随着新疆电影制片厂的成立,新疆本土拍摄了《两代人》《远方星火》等优秀作品。这些电影注重于展现新疆的地域风情和民族风情,将宏大叙事的政治主题与个人情感的微观视角结合起来,总体上属于以阶级斗争取代民族话语的模式,《冰山上的来客》以荒凉的帕米尔高原为背景,塑造了汉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等多个民族的英雄形象,传达了保家卫国、“秩序坚不可摧”的政治信念;同时,反映屯田垦荒的纪录片呈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建设边疆的时代风貌。
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末,新疆题材电影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1979年,天山电影制片厂恢复成立,推动了新疆题材电影的区域化和民族化进程,这一时期的电影强调历史叙事和民族叙事的融合,或讲述三百年前叶尔羌河的爱情传奇,或以轻喜剧的方式表现少数民族的婚恋观,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市场经济转型与传统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碰撞。少数民族编导队伍获得长足进展,锡伯族女导演广春兰更是以极具新疆地域特色和民族情调的电影风格创造了“广春兰时代”。天山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和维吾尔题材电影均列全国首位,在建构和传播新疆区域形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21世纪以来,深受全球化语境与多元文化影响的新疆题材电影,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天山电影制片厂成功改制,政府加大了对它的投入,一批新疆题材电影伴随着新疆区域经济的发展集中涌现,形成集群效应,《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买买提的2008》《望山》《大河》《鲜花》等或触及民族地区的乡土社会,或展示少数民族青年勇于挑战困难、寻求梦想,或反映民族文化与现代化转型之间的复杂张力,或凸显少数民族女性的情感命运,或书写边地都市的文化景观,以丰富的题材、多维的视角建构出全球化背景下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诉求与精神生态。
四 主要观点
1.新疆区域形象的建构分为民众形象、政府形象、新疆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精神形象几个层面。民众形象和政府形象都关系到怎样再现和塑造“新疆人”的问题,这是新疆区域形象建构的核心议题,即要真实展示新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与精神风貌,通过影像记录与艺术加工,传播一个总体上勤奋乐观、热情好客、和谐共处、爱国爱疆的多民族共同体;至于新疆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精神形象,前者可借助于影视人类学意义上的纪录片形式,将富有边地风情和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观与物质文化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传播,后者则必须有机地融合到其他层面的形象建构之中。
2.新疆题材电影在“光影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塑造了多个民族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展示出新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同舟共济的历史命运,成为传播新疆区域形象的重要渠道。
3.新疆题材电影在建构新疆地域形象时,应当避免过分“原生态”的民族奇观化展示,避免因文化和生活习俗上的差异而将少数民族形象本质主义化。既要历时地呈现新疆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文化,也要从共时角度反映现代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的转型与挑战;既要避免以猎奇的视点去消费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也要注重凸显少数民族的主体位置和“生产性”视角,尤其是不能忽略人口较少民族的影像塑造。
4.军垦题材电影是新疆题材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场域。
5.新疆题材电影应紧密贴近现实生活,遵循现代传播规律,实施“走出去”的文化传播战略,为新疆的民族团结和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舆论向导和有利的舆情环境。
五 思考题
1.“形象”是客观真实的再现吗?何为“新疆形象”?
2.如何打破大众传媒对新疆形象塑造的刻板印象?
3.新疆题材影视剧在建构新疆区域形象的时候,如何处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
原载《名作欣赏》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