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地社会:引洮上山水利工程的革命、集体主义与现代化
- 刘彦文
- 580字
- 2025-04-03 18:18:46
第一部分 工地社会的诞生
引洮工程不简单,
古今中外真罕见,
人民早有引洮愿,
共产党领导才实现。
——赵连璧:《共产党领导才实现》[1]
这样一首《共产党领导才实现》的民歌在“大跃进”年代传诵一时,既唱出引洮工程为古今中外难得一见的超级水利工程,也肯定其具有的民意基础,而落脚点在于高度肯定只有“共产党领导”才得以实现。这首诗歌以歌颂为主,却也反映了基本事实。引洮工程是自然环境、历史积因与1950年代社会风潮不断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工程上马,引洮工地社会的雏形渐渐呈现。在短时间内,大批身份各异的民众,如干部、技术人员、医生、农民甚至“五类”分子等为同一工程建设目标聚拢在一起。工程局和工区的组织架构也逐步确立,既奠定了工地社会的基本结构,也为工地社会各项新制度的运行提供组织基础。由此,这样一批身怀理想、信念与主义的拓荒者背井离乡,为了修建这一旨在解决地方百姓生存用水问题的水利工程而胼手胝足在崇山峻岭之间。他们因着同样的目标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或“小社会”,这就是“工地社会”。引洮工地社会是在国家权力的强力推动下,由于引洮工程的存在,而衍生出来的一批人和制度的组合体。这一社会是一种暂时性的存在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与引洮工程相生相灭。
[1] 赵连璧:《共产党领导才实现》,中共甘肃省引洮上山水利工程局委员会宣传部编《引洮上山诗歌选》第1集,敦煌文艺出版社,1959,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