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洮工程上马

万兵扎在洮河岸,

一心引水上高山,

荒山变成花果山,

干山变成米粮川。

——《一心引洮上高山》[1]

甘肃省位于中国大陆腹心地带,为东西南北交会的咽喉之地,地形狭长,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的交会处,境内多高原和山地,海拔1000~3000米。远离海洋且受高原、高山阻挡,暖湿气流不易到达,境内64%的区域年均降雨量在300毫米以下,干旱多灾。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水低地高,因此虽长江、黄河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洮河、白龙江等诸多内陆河流经,却因开发难度大而灌溉资源短缺。截至1949年,耕地面积5045万亩,水地面积仅470万亩,真正发挥效益的低至200多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差,以中东部黄土高原地区为最,它南接陇南山地,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面积约11.3万平方公里,占比24.9%。因陇山南北走向,阻挡了由东而来的湿润气流,故本地区降水量极少,年均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质令此地生产、生活用水都非常短缺。[2]这种地理环境使民众对水利灌溉工程的需求异常强烈,是引洮工程诞生的客观环境。

丰富的洮河水资源之流逝与甘肃中东部“十年九旱”“苦瘠甲于天下”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地方有识之士在民国时期即三次提出“引洮济渭”的设想,表明引洮工程不仅是客观环境的要求,也有历史依据。全国性大修农田水利高潮吹响农业“大跃进”的号角,久为干旱所苦的旱塬百姓“穷则思变”的愿望更为迫切。引洮工程在此背景下迅速从幕后走到台前。但其规模不断扩大,从定西地区扩展至甘肃中东部3个地区23个县市,并由甘肃省委直接领导负责。“荒山变成花果山,干山变成米粮川”的美好愿景使其备受期待,以至于人们忽略了科学技术、经济等条件的局限而“一心引洮上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