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大铖看着徐云笑而不语,一副你现在知道了他是谁的样子。
“他就是柳如是?那个在秦淮河上卖艺的柳如是?”
“徐公子,你说的非常对,就是她,这个人喜欢女扮男装,在南直隶可是大名鼎鼎啊!诗、书、画、歌样样精通。”
“此人虽然身在风尘,但与侯方域相比,却沉稳的不是一星半点,今天的两次会面,虽然她话不多,也算是有理有节。”
“徐公子,柳如是的眼光不是一般的高,他经常与复社的人交往,着儒服男装与文人雅集,纵谈天下大势。”
阮大铖说的这里时,徐云想起来一个人。
“她与钱谦益认识吗?”
“徐公子,你的这个问题我不清楚,从年龄上来说,他们差的太多了,据说,柳如是曾与陈子龙有过交往?”
阮大铖说话时,徐云没有发现,旁边的李寄脸上,显出了一丝诧异。
“徐云的文采,应该是她有如此态度的原因,我也听说过,此人自视清高,非一般人可以入眼的?”
“是吗?李寄,你怎么不早说,徐公子不仅曲艺超绝,文词还不凡?”
文震亨的眼睛里放光。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徐云的这首《一字诗》,让侯方域丢了面子又输了钱,对了,徐云,你另外那首《一字诗》现在说一说吧?”
李寄这样说,并没有什么逼迫的意思,他纯粹是好奇心在念念不忘。
“徐公子大才,可考取了功名啊?”
“文先生,我对功名不太在意,眼下是白丁一个。”
“年轻人还是去搏一搏的好,我当年也曾经下了力气,只不过功名与我无缘,只要拼过就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嘛?”
“还有你李寄,不可向你父亲那样,我同样是这个意思,你要记住了?”
文震亨的说教是发自内心,不是场面上的好听话。
“文先生,我记下了。”
李寄立刻表示自己会遵从教诲的。
四个人边吃边聊,不知不觉中过了差不多一个时辰,徐云喝了不少酒,但还没有醉的不省人事。
“徐公子,你方便的时候,来应天府一游,我在那里恭候佳音?”
阮大铖的邀请,徐云表示记住了。
“好,一定、一定。”
回到山塘客栈之后,李寄、徐云各自回房歇息。
次日吃过早饭后,李寄向徐云告辞。
“我今天上午要去常熟,拜访一位长辈?”
“那你今天还回来吗?”
“徐兄,我不回来了,在常熟住一晚,然后回家去。”
“唉,我以为还可以与你多呆一些日子,想不到这么快就要回去了?”
“此次来苏州是去寒山寺进香的,徐兄,我也想多留几日,可家中只有我母一人,实在是不能留下?”
“既然是这样,我也就不好强留与你了,走,我送一送你?”
“那咱们现在就去码头吧!”
在苏州大运河的码头上,徐云、李寄是依依不舍。
“李兄,我们二人特别投缘,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我应该去拜望令堂,可不能成行,请你代为问候。”
“徐兄,你的心意我知道了,代我母亲谢谢你。”
“李兄,我人不能去,但我的心意要到,这是十两金子,你买些礼物,就算是我送给令堂的?”
“这不可以,万万使不得?”
李寄觉得钱太多了。
“你要是认我这个兄弟,就什么都不要说了,钱财乃身外之物,收下吧!”
“徐兄,你如果到江阴,一定要来我家,我要好好地尽一尽地主之谊?”
“你说你家是江阴的?”
徐云惊呼一声,他想起来在江阴两个人名扬天下。
“是啊!怎么了?”
李寄疑惑了。
“呵呵,你既然是江阴人,那我请你带我打听两个人?”
“好啊!什么人?是你的朋友、还是亲戚?”
“都不是。”
“那你是你什么人?”
“我久仰他们的大名而已,想方便的时候拜访去?”
“哦,原来是这样,你说吧?他们叫什么名字?”
“第一个人的名字叫阎应元?”
“徐兄,此人是做什么的?”
“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是太清楚,好像是在衙门里,你可以去那里问一问?”
“好,我记下了,那第二个人呐?”
“我与此人同姓,他的名字叫徐霞客?”
徐云的话音刚落,李寄吃惊的瞪大了眼睛看着他。
“他是你什么人?”
李寄语气急促。
“我与他非亲非故,不要看我们是一个姓,可没有一点点的关系?”
“那你为什么要找他?”
“听说他好去各地旅游,并且记录下了沿途的风土人情,我觉得他难能可贵,如果有缘相见,促膝长谈已解我的心愿?”
“那我就回去问一问。”
李寄的回话,似乎还有一丝丝的忧虑。
“李兄,如果不方便的话,就不要去问了,文先生说的对,应该将功名放在心上,江阴那么大,会耽误你的时间。”
“徐兄,我会尽力而为,咱们后会有期?”
“好,后会有期,我祝你一路顺风、早日到家!”
如果不是想在苏州玩几天,徐云真想与李寄一道,去江阴找那两个历史上的名人。
阎应元那首著名的绝命诗,徐云是牢记在心。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徐云记不得阎应元时哪一年来到江阴的,因此,才托付李寄去打听这个人。
其是,阎应元是在崇祯十四年,才赴任江阴典史的。
现在是明末的哪一年啊?这件事怎么才能够问清楚?
问大人不行,别人会以为自己是个傻子,记不清日子能说过去,记不得是哪一年那绝对有问题。
看着路边几个正在玩耍的小孩子,徐云笑了。
从身上拿出来十几文铜钱,徐云朝他们走了过去。
“小朋友,你们谁认识字啊?”
“我认识?”
“好,那我考一考你,要是答对了,这些钱就奖励给你?”
“好,你问吧?”
“这铜钱上的几个字是什么?”
“崇祯通宝。”
“那现在是哪一年啊?”
“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也知道,现在是崇祯十一年。”
“我还知道现在是几月几日呐?”
……
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