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给脸不要脸的混账
- 刘辩:从把袁家满门抄斩开始
- 五花肉肉肉肉肉
- 2010字
- 2025-04-13 20:00:21
荀彧低着头道:“叔父此番入洛,确实是彧相劝。”
朕就知道。
“荀家想要什么?”
“荀家只忠于陛下。”荀彧继续低着头道。
?
刘辩身子都顿了一下。
不过仔细想想,这番话倒也不算太假。
荀彧这个汉室忠臣的名号,即便是在原本的时间线上,也是响当当的。
而且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有荀彧相劝,荀家的站队立场自然要做一定的更改。
只是以荀彧如今这个年纪,想要劝说得住整个家族,光靠三言两语是不成的。
“好一个忠于朕。”刘辩轻轻一笑,道:“文若就算是不说,朕也能猜到。”
“荀家是看中了朕的印刷术吧。”
原来是叫印刷术么……
对于刘辩这般直白的说法,荀彧倒是没觉得太多奇怪。
眼下的皇帝虽然年少,但又不是什么顽童。
相反,眼下这小皇帝精明的很。
要是猜不出来荀家的想法,那才叫人失望。
“陛下抛饵入塘,所图的不正是塘中之鱼吗?”荀彧道:“如今有一条鱼看到了饵,也看到了陛下,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咬饵入局,难道不可称为忠吗?”
“哈哈,有趣。”
刘辩忍不住地轻笑了一声。
对于荀彧的饵鱼之说,相当好奇。
就在他继续想追问下去的时候,又有虎贲快步到了营舍外。
“陛下,外有一人自称是荀爽荀慈明,意图求见陛下。”
“中郎将特命属下前来请旨。”
来的竟然这么快。
刘辩知道荀爽一定会来见自己,但眼下这家伙不过刚刚入洛,算算时间,差不多是刚和杨彪等人分开。
连稍加安顿都不安顿,甚至都不避着点人,直接就出城来找自己。
这荀爽还是个急性子呢。
深深地瞧了眼,低头杵在一旁的荀彧,刘辩轻声道:“宣!”
……
“混账!”
刚刚听完手下人来报的消息,原本给自己放了半天假回府休息的杨彪,还是没绷住的握拳,狠锤了下桌子。
将放在桌案上的茶盏,都轻轻振起。
“何事又惹得夫君如此烦心?”
袁氏很是关切地贴了上来。
挥手让手下人先下去,杨彪冷静了片刻之后,语气稍缓地解释道:“那荀爽当真是给脸不要,司空之位我都许给他了,他竟然反手就去显阳苑,求见皇帝去了。”
“这人的野心大的很呐。”
荀爽之所以要求见于陛下,在杨彪心里不外乎一种可能,那就是觉得司空之位还不够。
毕竟这司空虽然是三公之一,地位尊崇,但到底只是个虚职。
而且还极容易替皇帝背锅。
各地灾祸频出之时,往往皇帝都会将三公罢免。
一个不参录尚书事的三公,地位并不稳妥。
荀爽显然是不甘心只待着做一个吉祥物,而是想分上一些权柄。
这自然已经碰到了杨彪的逆鳞。
而且话说回来,你想要权柄,也不是不能给你。
总不能如此着急对吧?
你才刚刚入朝为官,就已经许给了你三公之位。
要是连带着参录尚书事也一起封给你。
以后你要真立下了什么功劳怎么办?
难不成还要加九锡,剑履上殿吗?
我杨彪都没做到那一步呢!
袁氏蹙眉思索了一阵,方才悠悠道:“荀爽如今才刚刚被夫君请来,此刻不是与他翻脸的时候啊。”
杨彪闭了闭眼睛,平复着心情。
他当然知道,此刻不是与荀爽翻脸的时候,否则也不会只骂他一句混账,然后什么都不做了。
但也正是这种,知道这人混账,可是却做不得什么,才最让人难受。
尤其是今日崔烈又搞出这种幺蛾子。
好端端的,也是个给脸不要脸的混账!
甚至要不是有今天崔烈突然横插一脚,让荀爽看到了一点可乘之机,谅荀爽胆子再怎么大,也万万不敢今天就去求见陛下。
这崔烈甚至要比那荀爽更混账,更该死!
得给他一点教训。
杨彪不由得在心中想到。
之前这家伙老老实实的,杨彪也愿意把它当个吉祥物供在那里。
偶尔有点人事安排,要插点自己的人手进去,杨彪也都给了面子。
可是现在,既然这吉祥物不老实,要跟自己夺权。
那也别怪自己不给他面子了。
总得叫着朝城百官们知道知道,尚书台到底姓什么。
天天总想着一山盼着一山高,那可不成。
“夫人,你对崔烈可有了解?”杨彪眯着眼睛道。
崔烈?
怎么又跟他扯上关系了?
袁氏虽不解,但还是尽心思索了一阵,道:“妾身只是以前听人谈起过,说是这崔烈脾气爆了点,但人本性不坏。”
“是个忠臣。”
忠臣……
呵……
杨彪嘴角稍稍翘起,差点没笑出声来。
他崔烈要是忠臣,那这天下就没有奸臣了。
本性不坏,那就代表着这人没太多心眼。
跟自己这段时间,相处所得的感觉差不多。
印证一下,确定了自己接下来的对手水平之后,杨彪便已然恢复了往常的神色。
“夫人,你亲自下厨,准备几个小菜。”
“我要邀请几位朋友,过府来叙。”
……
显阳苑。
荀爽身边跟着荀彧,在一众虎贲的陪同之下,来到了苑中从未对外开放过的后园。
彼时,许多男女正在此地,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最先看到的,便是一处青石垒砌的浆池。
二十余名赤膊工匠分列在浆池两侧,将新伐的雌竹截成三尺长段,竹节处残留的青皮还能让人看出有泛着光泽。
再往前,便是七口直径逾两丈的陶瓮,合并排列成北斗七星状,每个瓮口都翻涌着靛蓝色的石灰浆。
经过时,还能看到工匠们用长木耙,不断搅动沸腾的竹料。
其中一处齐膝深的浆池,十名力士正赤脚在其中踩踏着。
一边踩还一边低声呼着号子。
这种种,已经超出了他们的全部想象。
而最让他们激动的,莫过于在那抄纸坊内,三十张竹帘在木槽上方织成流动的银网。
匠人单膝跪地,手腕轻抖间,裹挟着竹纤维的乳白浆液便均匀附着在帘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