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盛夏来得格外早。才过端午,长安城就已热得像个蒸笼。李岫站在将作监的廊檐下,望着院中几株蔫头耷脑的石榴树出神。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在青色官服上洇出深色的痕迹。
“少监大人,这批冰鉴要送到相府吗?“一个匠人躬身问道。
李岫回过神来,看着地上排列整齐的十来个青铜冰鉴。这些器物做工精巧,表面錾刻着繁复的缠枝纹,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
“不必全送。“他伸手抚过冰鉴边缘,“挑两个成色最好的,其余入库。“
匠人面露难色:“可相府管家说...“
“就说是我吩咐的。“李岫打断道,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他想起上月父亲寿宴,光是消暑用的冰块就耗费了三百斤,惹得京兆尹在朝会上含沙射影地说“朱门酒肉臭“。
申时三刻,李岫提前下值回到相府。绕过影壁时,他听见西跨院传来阵阵笙箫之声,想是父亲又在宴客。自母亲去世后,这样的饮宴几乎日日不断,府中蓄养的乐伎就有三十余人。
“少爷回来了。“老管家迎上来,压低声音道:“相爷今日心情不佳,方才还责罚了两个侍女。“
李岫点点头,径直往后园走去。园中古树参天,暑气稍减。他沿着青石小径漫步,忽然听见前方传来粗重的喘息声。
转过假山,看见一个佝偻着背的老役夫正在拖运石料。老人赤裸的上身布满汗珠,像抹了层油似的发亮。板车的一个轮子陷在泥里,任凭他如何用力都纹丝不动。那绷紧的脊背让李岫想起去年在刑部大牢见过的囚犯。
“需要帮忙吗?“李岫上前问道。
老役夫吓得扑通跪倒,额头抵着地面不住颤抖:“小人该死!惊扰了贵人!“
李岫正要伸手去扶,忽听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岫儿,你在这里做什么?“
李林甫不知何时已站在三步开外。他穿着家常的素色纱袍,手中把玩着一串迦南香佛珠,看起来比朝堂上温和许多。但李岫注意到父亲左手拇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佛珠上的裂纹——这是他不悦时的习惯动作。
“孩儿见这位老丈...“
“区区贱役,也值得你驻足?“李林甫打断道,声音不轻不重却让地上的老人抖得更厉害了。
李岫突然跪了下来。青石板的热度透过衣料灼烧着他的膝盖。
“父亲!“他声音发颤,“儿臣近日读《汉书》,见霍光传中言'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哦?“李林甫眯起眼睛,“你想说什么?“
园中蝉鸣突然变得刺耳。李岫深吸一口气,指向那个仍伏在地上的役夫:“父亲位极人臣,然仇敌满朝。他日若...若有不测,儿臣恐怕连这般苟活都不可得啊!“
话音未落,远处突然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原来是个侍女失手打翻了茶盏,此刻正瘫软在地瑟瑟发抖。
李林甫却出奇地平静。他捻动佛珠的手停了片刻,轻叹道:“你起来吧。“转身时袍角带起一阵微风,“非不知退,然骑虎难下矣。“
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李岫才发现自己的中衣已被冷汗浸透。老役夫仍跪在原地,浑浊的眼中满是困惑。李岫从袖中摸出几枚铜钱塞给他,却听见老人喃喃自语:“相爷的靴子...怎么沾着红泥?“
三更时分,李岫被雷声惊醒。他点亮烛台,发现窗纸上映出个人影。
“谁?“
“少爷,是奴婢。“原来是父亲身边的贴身侍女芸娘,“相爷让您立刻去书房。“
书房里,李林甫正在烛下批阅文书。见儿子进来,他头也不抬地说:“杨慎矜今日上疏,弹劾王鉷贪墨军饷。“
李岫心头一震。王鉷是父亲心腹,掌管户部多年。
“陛下...怎么说?“
“留中不发。“李林甫搁下笔,从案几抽屉取出一份名册,“但这是个信号。“
窗外闪电划过,照亮名册上密密麻麻的红圈。李岫认出其中几个都是杨党骨干,最后一个赫然写着“杨慎矜“三字,墨迹犹新。
“父亲要...“
“你明日去趟万年县狱。“李林甫的声音混在雨声里,“告诉吉温,王鉷的家人可以活,但他得认下所有罪名。“
雨越下越大。李岫退出书房时,隐约听见父亲在咳嗽。那声音苍老得不像权倾朝野的宰相,倒像个普通的六旬老人。他忽然想起老役夫的话——父亲靴子上的红泥,只有城南乱葬岗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