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文心雕龙》接受研究
- 杨倩
- 3254字
- 2025-04-22 16:58:12
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源于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在中国得到快速并且持久的传播。其结果一是促使中国文艺学界充分意识到以往文艺学原理建构中与创作论、作品论相对应的欣赏论之局限和不足,转而重视读者及其文艺接受行为在文艺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引起文艺研究整体理论格局和思想范式的变动与转换;二是启发文艺学界重新审视重体验、重兴会、重感悟的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特色和价值,从而推动了中国古典接受批评理论的再识与重建。而在中国古典接受批评理论的再识与重建方面,有一些研究者侧重梳理和阐发隐含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与批评中丰富多样的接受美学思想和理论观点及其当代价值和意义,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或钟嵘《诗品》“滋味”说的读者接受意涵,如此等等,也有一些研究者直接运用接受美学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对古代重要作家和作品(包括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文本)的接受史作个案的考辨与研究,杨倩博士的这部著作即属后一种类型。
杨倩的这部著作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外审和正式答辩时,其博士论文均获得专家们的好评,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学界对其学术水准和成果的肯定。而今,经过认真修改之后,将要正式进入学术传播与交流领域的这部著作比之原来的博士论文,不仅文字上多有改进润色,观点上也有进一步的拓展和提炼。全书以接受美学为理论依据,结合明代各时期的文学风尚、哲学思潮、地域文化、藏书印刷以及接受主体自身的经历、交游等多方面因素,以在历史上起过较大影响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人、学派或专著作为重点考察对象,对明代的《文心雕龙》研究状况进行分析、阐释,力求归纳并凸显明代《文心雕龙》接受的总体特征以及不同时段的具体接受特点,涉及效果史、阐释史和影响史诸多方面。尽管在此之前,已有一些研究论著聚焦或涉及《文心雕龙》在明清时期的传播影响,但杨倩的这部著作无疑内容更为充实,考辨更为细致,架构更为全面,思考也比较深入,可以说是同类研究的最新代表性成果之一。
在文艺研究中不假实证而虚泛地谈论观念和思想往往是比较容易的,因为观念和思想层面上的问题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说各话不论对错,只要想得到说得出即可,而要研究属于历史的问题则困难得多,因为历史的研究离不开实证性材料的选择、考据和引证、评判,学养不足、功力不够自不必说,即便学养和功力皆具而用心不够,也会出差错生偏向,从而影响到言说的可信度和整体学术质量。杨倩的这部著作属于学术史的范畴,实证是其不可缺少的看家本领。由于硕士阶段学的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其博士毕业论文的选题与写作可以说是建立在较为深厚的学养基础之上的。不仅如此,杨倩写得也极其用心、用力,在资料的收集和运用上下了很大功夫。这从其著作中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搜集和引用、许多证明性资料图表的建立以及附表二对明代关于《文心雕龙》重要接受史实的整理等,即可见一斑。这方面的用心与用力,使整部著作的理论架构建立在丰厚沉实的材料基础之上,真正做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立论有依据,评断不虚妄。这种下死力气用真功夫的踏实学风,在当今普遍浮躁虚泛的时代风气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与此同时,杨倩将明人对《文心雕龙》的接受分为直接接受与间接接受,在研究中审慎地区别这两种不同情况对具体接受行为所具有的意义,也显示出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除了作者学风踏实、严谨求实之外,这部著作在立题初衷上也自出机杼。目前学界对明代《文心雕龙》研究的关注以版本、校注、评点等为主,对明代《文心雕龙》的理论研究成果涉及较少。而杨倩在充分重视刊刻、序跋、评点等接受方式在明代《文心雕龙》接受与研究中的价值之外,进一步将自己的努力转向《文心雕龙》的诗学思想在明代的传承及其对明代诗学发展的影响方面,意图通过论述明人对《文心雕龙》各部分理论内容的接受,勾勒出《文心雕龙》在明代不同时期的接受状况及其诗学影响,分析其在明清时期逐渐成为“显学”的清晰脉络和深层原因,同时又透过明人的接受视域和期待视野彰显和发掘《文心雕龙》的理论价值,实现对这部经典名著的历史再认识和再评判。这样一种理论定位和追求,致使杨倩的研究显现出一些新的理论亮点:一是突出了明代《文心雕龙》接受中所提出的原创性问题,如宗经观在《文心雕龙》枢纽论中的地位以及与“经”本体论的关系,“术”的探求与《文心雕龙》性质的界定等,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思想、学术思潮等状况分析了这些问题被提出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研究的影响;二是注重对接受者的考察,对明代《文心雕龙》的诸多接受者进行了深入的考辨和系统的整理,结合接受者的身份、交友和作品分析了他们对《文心雕龙》的接受以及对明代诗学的影响,致使《文心雕龙》在明代的接受变得鲜活、立体起来;三是以“纯文学”的视点从意象构成、“为情而造文”、意象表达三个方面分析了刘勰关于创作之“术”即“恒理”在明代的接受,进而发掘《文心雕龙》在广义之“文”视域下的意义,分析了它对明代科举应试、公文写作的指导性作用,此外还分析了刘勰关于作为文学元素之“俗”能够成为“雅”文学的借鉴和补充的看法对明代文论的影响,以及明代小说和戏剧创作对《文心雕龙》的借鉴等,从而将《文心雕龙》在纯文学领域的影响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政教体制和文化生活空间。
正如杨倩在书中所指出的,作品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其自身价值,但接受者对作品的传播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体大而虑周”的《文心雕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丰富广博的理论内容是其能够卓然立于中国传统文论之林的固有资本,而一代代文人的接受传播和阐发则是其走向经典化的外在因素。《文心雕龙》自问世就获得了文坛权威的嘉许,齐梁时期即有接受,至唐初更达到卢照邻在《南阳公集序》中所谓“近日刘勰《文心》,钟嵘《诗评》,异议蜂起,高谈不息”的盛况。杨倩的这部著作,不仅较为系统地呈现了明代《文心雕龙》接受的基本状况和斐然成就,对明代以前的接受状况以及对清代研究的影响也作了简要的勾勒,而在呈现和勾勒的过程中,作者既力图为当代的《文心雕龙》研究揭示出此前的不同历史视域,又力求从当代的期待视野去观照和理解历史视域中的种种接受景观,从而达到历史视域与当代视野的互释与汇通,并在这种互释与汇通的视域融合所实现的效果史中揭示《文心雕龙》的理论蕴意与价值。这样一种研究态度和思路,对其他古典学术的研究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当然,作为一个刚刚踏入学术研究之路的年轻学人,杨倩的这部著作也并非无瑕可指、无需改进。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逻辑,读者或接受者基于个人先前的文学经验和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充满了各种前见或成见的期待视野,从视域融合的效果史角度来看,不过是总体接受链条中的一个环节,都有其历史局限性。这决定了一个接受者能够从一个历史文本中看到什么或愿意从中接受什么,同时也决定了一个接受者不能从中看到什么或不愿意从中接受什么。简言之,基于个人期待视野对作品的接受必有所揭示和敞亮,亦必有所忽视和遮蔽。就此而言,杨倩在其著作中对于《文心雕龙》有哪些理论观点以及它们为什么能够在明代被接受多有陈述和论析,但对于明人基于其具体化的期待视野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和遮蔽了什么则涉及甚少。这不见得就是一个缺陷,却似乎是一个遗憾,至少也是杨倩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按照法国结构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的“依据症候阅读”理论,理论话语表面的连续性背后的缺失、空白和疏忽、沉默往往更能显示理论的实质,也更具重要性。或许,分析一下明人在《文心雕龙》接受中有意无意忽视和遮蔽了什么,将会从另一个方面凸显明代思想文化与诗学发展的真实面目,也能更好地透视出《文心雕龙》的思想轮廓及其对此后不同时代的实际影响状况。这对于《文心雕龙》接受史的研究,不也是一个值得尝试与拓展的理论维度吗?
以上,是我的几点阅读感言。作为老师,我不仅对杨倩著作的出版感到高兴,更对其学术的进步有所期待,愿她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最终也能成为他人期待视野中的一道理论风景。
是为序。
谭好哲
2014年5月15日于济南千佛山下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