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繁荣发展则城市繁荣发展。坚持和强化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功能,是中央着眼世界和全国作出的重要战略定位。2014年2月和2017年2月,习近平同志两次视察北京,都特别强调了这一点。2016年北京市又专门制定了《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这是北京市首次就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出一个重点的专项规划,从官方的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文化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发展格局、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2017年8月,北京市成立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强调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集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重点抓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即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建设,把北京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与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名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放眼整个中国乃至当今的世界,巴黎、纽约、伦敦、香港、上海、深圳等各大城市文化发展可谓是各领风骚,相互激荡。回看北京自身,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刚刚起笔,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大力推进,文化认同问题更加凸显,雄安新区的崛起更是给国家文化中心建设带来新的思想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北京文化发展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引领创新、展示交流和服务保障的功能,推动北京朝着成为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文脉标志的目标迈进,成为北京文化研究的焦点问题。

首都文化是以悠久的北京地域文化为基础,会通涵融各地域、各民族文化,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所形成的各种精神观念及外在呈现形态的集合。首都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地域性、融合性、首善性、创新性和先进性,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首都文化主要包括源远厚重的古都文化、先锋引领的红色文化、融汇亲和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开放的创新文化四个方面。其中,古都文化是首都文化的根脉和底色,红色文化是首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京味文化是首都文化的活态与表征,创新文化是首都文化的动力与动能。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塑造着北京的首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构成了首都独特的精神标识。

一 源远厚重的古都文化

古都文化泛指历史上作为都城的城市所创造出的代表一个时代或一个国家的最高水平的文化。北京古都文化主要指北京在辽、金、元、明、清时期作为全国的中心区域及对外交往与交流中枢所创造的,代表中华文化特质和当时文化发展最高水平,并积淀传承至今的文化结构、文化要素和精神气质。

一是至正庄严。作为五朝帝都,北京文化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的正统意识。在建筑格局上,北京依据“天人合一,法天而治,象天设都”的传统都城规划理念,遵循辨正方位、讲求对称、突出中心的原则,以宫城为中心,以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为基准,把庞大复杂的城市要素组织成一个整体,“威天下,朝四夷”,方正不偏,庄重威严。北京2008年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4公里,直达奥林匹克公园绿色丛林中的仰山,体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形成的以“神州第一街”长安街为中心的东西轴线与南北中轴线相互映衬,形成了北京特有的城市结构中枢系统,也铸就了首都文化中正庄严的物质形态。

二是雍容博大。作为帝都文化的集中体现,北京古都文化具有从容大气、雍容华贵的气质,她是城市文化、都城文化中的“贵族”。其无与伦比的恢宏壮丽、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是这种气质、气派最直观的体现。在悠久的历史中,古都北京以高远博大的胸怀承载、吸引、融汇、萃取、发展各方文化,形成兼容并蓄、多元一体、包罗万象的自身文化。无论在文化的规模、结构、种类、高度、精度上,其他城市都不可比拟。

三是崇文厚德。作为古代全国政治中心,建都、定都北京的历代帝王都尊崇儒家思想,强调以文教化。中央政府在这里设置国子监等大量文化机构,组织殿试等系列文化活动,京师与全国各地以及其他国家、地区之间都有着多样的文化联系与交流,北京成为人才渊薮和文化津梁,形成崇尚人文的传统和“郁郁乎文哉”的气象。3000年来北京独特的历史积淀和自觉追求,也孕育了北京古都文化厚德的重要品格。这座古都里的人们“敦厚以崇礼”,做人德为上,做事德为先。德泽育人、容载万物,最终凝结为北京古都文化的重要基因,首善之区也就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对首都北京独一无二的历史定位与期许。

四是协和宁远。北京位于东北平原、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三个不同自然地理单元的交汇部,处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处和东北、西北、西南几条古代大道的交汇点。北京的统治者一方面承续华夏民族的王朝正统,另一方面秉持“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的古训,形成一种包容、和睦的文化形态。北京作为五朝帝都,有四个朝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但无论是汉族作为统治者还是少数民族作为统治者,都很注意处理民族关系。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中西文化的交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会通,为北京协和天下、长治久安的文化特色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古都文化是红色文化诞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土壤,为后来北京率先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开辟红色文化奠定了思想方法的基础。正是在古都文化的熏染下,京城独特的“一方水土”孕育了鲜活的京味文化。古都文化的智慧、气度、资源也为北京了解世界风云变换和世界发展趋势,引领创新潮流孕育了先机。

二 先锋引领的红色文化

北京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红色的文化基因,是一座英雄之城、革命之城、红色之城。首都的红色文化凝练、彰显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品格,并在当代实践中形成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在首都北京,红色遗存遍布于山川之中,革命事迹传颂于大地之上。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是忠诚正义。北京红色文化的首要特点是敏锐坚定的政治意识,始终不渝地对党忠诚。近代以来长期的斗争实践,使得北京的仁人志士们逐渐认识到,没有一个坚强政党领导,中国革命无法取得成功。李大钊、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进行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1920年10月李大钊领导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是国内最早的共产主义小组之一。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北京都始终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具有极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北京人民矢志追求和坚持民族大义、人间正义,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不平,北京人也往往选择挺身而出,见义勇为。

二是爱国为民。爱国是北京红色文化最鲜明的特质,也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北京象征着中国,自觉地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同命运,北京人具有最强烈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对祖国怀有最浓烈、最深厚的热爱之情。近代以来几乎所有的爱国运动都从这里发起,然后席卷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北京由皇家主宰、官僚把持的城市真正变成了人民的城市,人民成为这座城市的真正主人。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从君权主体论转向了人民主体论。长期以来,北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三是担当牺牲。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又经过近70年的建设,北京已经由1949年的200万人的民生凋敝的城市发展为3000万人的生机勃勃的国际大都市。在此过程中,北京人民形成了不懈奋斗、不怕牺牲的意志品质和顾大局、敢担当、守纪律、重奉献的精神风貌。1921年,北京最早建立了产业工人党小组。1922年,长辛店工人罢工的胜利将京汉铁路大罢工推向了新高潮。在被日军占领的期间,北京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平西根据地抗日和焦庄户地道战名垂青史。1949年石景山发电厂的工人组织起来,成功地保护了电厂,保证了北平的供电,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首钢、燕化等一批现代工业建设起来,成为首都现代工业脊梁。从石传祥、张秉贵到李素丽、宋鱼水,一代代北京人传承着爱岗敬业、踏实奉献的精神风范。

四是首善力行。首都文化的长期浸染形成了北京自觉而强烈的首都意识。北京始终发挥着思想引领高地、价值观高地和道德高地的作用。100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就发生在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无不自北京发布。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号角也是在北京吹响。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诞生于北京,进而指导、辐射全国,影响世界。同时,作为共和国的首善之区,北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夯实人们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方面始终走在前列,发挥着表率和引领作用。

忠诚正义、爱国为民、担当牺牲、首善力行的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继承弘扬包括北京古都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人类先进文化的产物。红色文化为京味文化增添新元素、新特质,为创新文化提供主旋律、正能量,始终以先进文化统摄和引领整个首都文化发展。

三 融汇亲和的京味文化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北京逐渐形成一种独具地方韵味的市井文化,即京味文化,以天子脚下、皇城根中、胡同中、四合院里的平民文化为主体,上承宫廷文化和缙绅文化的营养;以北京地区的汉族文化为主体,横融满、蒙、藏等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的精粹。京味文化是首都寻常百姓的文化,是首都文化中最鲜活、最接地气的部分。

一是诚信重礼。京味文化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养成了一种讲究诚信、注重礼仪的古朴民风。北京至今犹存一批始建于明清或民国的老字号,具有浓郁的儒商精神,诸如践行“同修仁德、济世养身”的同仁堂,坚持“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的全聚德等,充分体现了京味文化重诚信的一面。如果说注重诚信是儒家伦理的内在表现的话,那么注重礼仪则是儒家伦理的外在流露。北京人向以凡事讲究礼数、“有礼有面”著称,“彬彬有礼”四个字早已融入北京文化的每一个“细胞”里,流露在北京人的举手投足间。这些礼仪不论贤愚、不分贵贱,都是那么周到热情。

二是通达自在。京味文化继承和弘扬了元代以来的市民文化精神,追求个性自由、闲适安乐。北京人居于京城当然尊重社会地位,却又视富贵如浮云,并不刻意追过闻达,更瞧不起蝇营狗苟。无论生活水平是高是低,人生顺遂还是坎坷,京味文化所体现的是一种安适闲散、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基于这种通达,北京人普遍展现出一种直面现实的幽默感,善于自我调侃。北京人的善“侃”,更多时候不是为了交流信息,而是一种与外界积极保持联系、缓释生活压力、倾诉内心不平的方式。

三是雅俗共赏。在北京,传统上作为俗文化的平民文化与宫廷文化、缙绅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层级间能和平共处,又相互影响,京味文化就是在雅俗文化之间互鉴互易、相生相济基础上形成的,从而既具备北京地方韵味,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宫廷气象与鸿儒风范;既具有多元的品味,又具有较高的追求。清末民初的政治变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王朝统治,宫廷文化大量流出,部分精华内容渗透于民间,融入了京味文化之中。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俗民情受到进步文人的重视,使京味文化得以登堂入室。这样一种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的双向运动,使得京味文化具有了大俗大雅、以雅统俗、以俗存雅、雅俗共赏的特点。

四是和乐交融。京味文化是不同地域、民族、阶层文化会通、交融的结果。这样一种交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满世俗情趣的愉悦互动。比如,戏曲方面,国粹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徽班,徽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逐渐融合、演变,才发展成为饮誉世界的皇皇国粹。饮食方面,各类菜系逐渐汇入北京,酝酿发展,最后形成了今日北京蔚为壮观的饮食文化,诸多美食脍炙人口,国内外耳熟能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机关干部、军队官兵、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从全国各地汇聚北京,以大院文化的方式为京味文化融入了多元一体、昂扬向上的新时代的革命元素,推动京味文学继续向前发展,发展出了新京味文学,以邓友梅、王朔等作家为代表的新京味文学风靡一时,并很快衍生出以何冀平、冯小刚、姜文等为代表的京味戏剧和京味影视,至今影响不衰。不同文化的和乐交融,共同熔铸了开放、包容、大气、生机勃勃的京腔、京韵与京味。

诚信重礼、通达自在、雅俗共赏、和乐交融的京味文化以源远厚重的古都文化为基础,又丰富和活化了古都文化,也以最接地气的方式涵养着红色文化。古都文化和红色文化共同锻造了京味文化独有的精气神。京味文化还为创新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益的启迪,使首都的创新打上了深刻的京味烙印。

四 蓬勃开放的创新文化

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主要包括有关创新的价值观、制度规范、物质文化环境等。首都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是北京人民大胆探索、勇于创造、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体现,表现为敢于开拓、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各得其所、人人出彩的创新机会,要素齐全、人才密集的创新优势,科技与人文深度结合的创新特色。

一是传承超越。作为千年古都,北京在发展中始终吐故纳新,荟萃精华,涵养出了海纳百川、包容天下的精神,既注重文化传承,又勇于超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基于全国生产力落后、技术薄弱的现实,北京明确提出“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技术科学中心”的目标。1959年,总结市区工厂过多、布局不合理以及供水紧张、环境污染等教训,北京正式决定“今后除十分特殊的情况以外,在规划范围内一般不再摆工厂”,实现了城市发展思想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一再强调“工业建设的规模要严加控制”,“今后北京不要再发展重工业。”到90年代初,北京确定城市性质是“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近年来,针对首都发展中的“大城市病”,毅然决定疏解非首都功能,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崛起等重大决策应运而生。

二是涵容出彩。包容是北京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首都文化的重要特征。在首都的创新创业中,人们既为成功者喝彩,也为失败者加油,形成了全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北京生活成本高、压力大,可谓居大不易,但是四面八方的人愿意来到北京,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北京拥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干事创业的机遇,这正是首都文化重要的软实力。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不仅中国以空前的方式深度走向世界,世界也以空前的方式深度走进中国,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机遇。把世界的机遇变为中国的机遇,也让中国的机遇成为世界的机遇。这些机遇不仅属于这座城市,而且属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在这里,人人拥有出彩的机会。

三是居高致远。北京是国家理念、制度、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富集了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国家级创新资源和平台。北京是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乃至企业、市场渠道最为密集的地区。全国半数以上的两院院士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北京是拥有央企总部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与此同时,北京还引领全国乃至世界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发展的方向,北京电影节、北京音乐节、北京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北京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应接不暇,北京正成为国际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创意之都和时尚设计之都,引领积极向上的时代潮流。

四是化物弘人。作为国家创新中心,北京强调科技以人为本、创新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特别是精神文化需要为出发点,进一步带动全国科技发展以造福人民。一方面注重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把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现代科技成果之中。另一方面注重网络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一大批网络动漫、游戏,走出国门。正是以人文为导向,首都创新最大限度地为人们创造了便捷、绿色、舒适的生活条件,惠及所有城市居民,首都因此而变得更加和谐宜居,人们的生活更因此变得日益幸福,对全国乃至世界越来越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传承超越、涵容出彩、居高致远、化物弘人的创新文化是首都文化中最体现时代精神、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维度,为古都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京味文化顺应全球化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创新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基因,创新文化助力红色文化,保证首都文化可以更好地引领全国、辐射世界。

至正庄严、雍容博大、崇文厚德、协和宁远的古都文化,忠诚正义、爱国为民、担当牺牲、首善力行的红色文化,诚信重礼、通达自在、雅俗共赏、和乐交融的京味文化,传承超越、涵容出彩、居高致远、化物弘人的创新文化,构成了首都文化的主要内容。

走进新时代,中国人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到强起来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坚定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成为新的历史使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更是肩负对外展示国家文明形象,对内增强文化自信,对全国文化建设起着引领示范作用。为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以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为专题,编撰了这套“首都文化研究丛书”,力图对首都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阐释,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更好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的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展示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文化名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研究丛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发展基础理论及指标体系研究”(项目号17ZDA07)和北京师范大学学科交叉建设项目“文化发展理论与北京文化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从书共分四册:常书红、杨志撰写的《源远厚重的古都文化》;裴植、程美东撰写的《先锋引领的红色文化》;王旭撰写的《融汇亲和的京味文化》;戴俊骋撰写的《蓬勃开放的创新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