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民族文学意象的叙事性研究
- 马明奎
- 1473字
- 2025-04-24 21:00:54
一 从“幻象”到“意象”到原型
我把目光从题材回向意象是受了三个人的影响: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1895—1985),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和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Jung,1875—1961)。
苏珊·朗格是将意象视为艺术本体的第一人。在她那里,意象(image)与幻象(illusion)、形式(form)是可以互换的;她的观点预设了意象在题材叙述和文本建构中的认知适应性以及逻辑起点意义。“认知适应性”是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概念,是指人的认知过程中,某种前定性的组织心理活动的框架和结构的图式(schema)对于客观题材和对象的同化(assimilation)、顺化(accommodation)和平衡(equilibration)的功能。同化指图式过滤或改变题材,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顺化是指遇到不能同化的新的题材时,原有图式自我修改或重建,以适应对象。一般说来,个体遇到新刺激,总是先用原有图式去同化之,若获成功,便得到暂时平衡;若无法同化,便行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达到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化乃至平衡过程也就是认知上的适应,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貌似:皮亚杰启迪了苏珊·朗格,她用意象或幻象替代图式,推衍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中来,就是比反映论更加强调作家和艺术家的心理形式——意象或幻象对于客观题材及现实逻辑的规约或校勘作用。在苏珊·朗格看来,意象(以下称幻象)是艺术和文学创作的核心形式因素,本质是一种“心象”。尤其是,苏珊·朗格用意象来概括全部文学艺术创作的深层景观,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深入细致地论述了意象与题材衍化、生成、叠合乃至同一的审美心理关系,把它提升到本体性范畴并以此来规定艺术的本质,是里程碑性质的学说。
庞德的意象理论可以概括为四点:①意象是心理表象的瞬间呈现;②意象是一种理性与情感的复合体;③意象的瞬间呈现能达成人的解放;④意象能够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庞德的意象与苏珊·朗格的幻象不同:前者属于创作论中指涉意图[1]的心理学范畴,后者则属于本体论中指涉接受的审美范畴,搁置思想史或学术史的考量,庞德对于意象的阐述的确冲破了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1848—1925)以来实证主义以及数理哲学用逻辑苛求心理的深刻偏见,将意象研究的合法性推进到心理学界域,不仅以人的解放以及对象的本来面目为标榜,大大拓展了创作的心理空间,而且将意象指涉的意图和接受两个范畴联结起来,在理性与感性瞬间凝结的意义上实现了文学本体性的呈现。
人的解放之论需作说明。一个意象的瞬间生成怎么会构成人的解放呢?这里的问题是:人解放了什么?从哪里解放又解放到哪里呢?这有两个语境:一是19世纪以降理性主义的强横,二是数理逻辑在学术界的统治。按我的理解,所谓人的解放应该指从理性主义和数理逻辑向自由联想和历史记忆的解放。这是两个维度:一是人性的自由度,二是心理的深广度。理性主义将人绑架于数理逻辑之下,数理逻辑又切割于实证的浅面,人只能面对工具和实用,科学主义地活着,诗和神便从人的存在消逝。显然,意象非实证之物,更非数理之事,而是一种心象:升腾或沉潜于意识的表里上下,往来或照应于神意与诗性之间,感应之中呈现,氤氲之际印证。因而又必须从心理阈界走出,走向广大社会历史视野,走回种族记忆及本体审美之初——荣格,就是这么来到眼前的。
荣格原型意象与苏珊·朗格的幻象、艾兹拉·庞德的意象都有所关涉。苏珊·朗格的幻象是本体性的,艾兹拉·庞德的意象则是主体性的;前者指涉本体审美的广大文化历史之视域,后者指涉心理、本能等主体心理体验。荣格的意象则是原型,一种种族记忆和文化积淀,又映现于社会历史题材之间,以深刻涌动的心理能量、深刻久远的原始体验、深刻相应的典型情境涵化时空、摄取题材,生成文本和叙事的内部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