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史研究
- 赵秀荣
- 3107字
- 2025-04-24 18:31:30
二 呢绒及其他工业的发展
在工业革命前期的英国,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呢绒生产,近代早期生产方式主要是外包制(Putting-out System)——包买商提供原料,收购成品,加工者赚取手工费用。东盎格利亚、肯特以及西部郡县很多村民都从事呢绒生产。此外,还有矿区(当时已经有一定的采矿活动,如达比郡和萨摩赛特郡的铅矿以及苏塞克斯郡的铁矿等)、金属制造业区(如亨利八世时期伯明翰大量生产箭头;谢菲尔德的刀具闻名遐迩,今天仍旧如此)及采煤区(如泰因河周围)。下面我们逐一考察。
在1550年以前,呢绒生产主要是绒面呢(比较厚重,属于粗呢),主要出口荷兰,在荷兰加工后销往欧洲。1550年以后,市场对这种呢绒的需求减少,加上来自荷兰的竞争激烈,这种绒面呢逐渐失去市场。但纺织行业仍旧在发展,很多地区不再生产绒面呢,而是一种“新织物”——布料轻盈、做工完美、颜色鲜艳,像今天的西装布(轻盈、质地好)。新织物以东盎格利亚为中心(主要受益于荷兰移民,他们带来先进技术,振兴并转型了这里的呢绒生产),特别是在诺里奇和科尔切斯特周围。除了新织物还有棉麻粗布(Fustian)——亚麻和棉布的混合织物,这种布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曼彻斯特,非常便宜,是穷人家的粗布。这里的手工业在当时被说成是“不亚于王国其他城市手工业的行业,主要有起绒粗毛呢、粗斜纹布、麻袋、混纺呢绒、便帽、亚麻袋子、棉纱带、针绣花边等等,因此,不仅身体强壮的人受雇,而且儿童也可借此自食其力”。[7]曼彻斯特是兰开夏郡最大的工业生产中心,位于厄尔韦尔河和默西河合流处不远的厄尔韦尔河岸上,这个位置使它可以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来进行呢绒生产。1670年,曼彻斯特的人口达到了6000人,人们主要从事呢绒生产,这里是重要的呢绒生产中心。此外,还有毛料甚至丝绸的生产(法国新教徒带了丝织技术)。可见,当时呢绒产品的品种非常丰富。笔者在《1500—1700年英国商业与商人研究》一书中对英国呢绒业的发展有过详尽考察,现转述于此。
11—13世纪期间,呢绒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市,14世纪中叶以后,城市中的呢绒生产衰落下去,与此同时,它在乡村发展起来。用陶尼(R. H.Tawney)的话说:“在整个15世纪,呢绒业在乡村以稳健的步伐悄悄地扩散开来,可以有把握地说,它的发展必定会给乡村带来不断增长的繁荣。”[8]进入16世纪以后,它逐渐在乡村扎根,一些新的工业中心开始逐渐涌现出来。
在北部农村,呢绒生产基本上集中在约克郡西莱丁区。这个工业区是沿艾尔河和考尔德河上游发展起来的,这里陆续兴起一些居民点,按照人口规模,依次是蓬特费拉克特、唐卡斯特、设菲尔德、塞尔比、罗瑟勒姆、韦克斯菲尔德、施奈瑟、里彭、利兹、塔德卡斯特、内尔兹伯勒、布雷德福、哈德斯菲尔德和哈利法克斯等。这里的织工大都是原来的茅屋农,有的人仍然耕种着6—12英亩的土地,农闲时从事纺织,或者是从家中抽出部分成员(一般是妇女)专门纺线……这些类似村庄的居民点后来大都发展成为新的呢绒生产发达的城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利兹、韦克斯菲尔德和哈利法克斯。[9]
在西部,斯特劳溪谷和埃文河及其支流的大片地区(跨萨莫塞特、格罗斯特和威尔特三郡),以前大都荒无人烟,这时漂布机挤满河谷,出现了新的村落,和西莱丁区一样,在这些新兴起的大大小小的村庄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纺线和织呢工作。斯特劳、查尔福德、卡斯尔康布、巴斯、特罗布里奇、布拉德福德、赛伦塞斯特、马尔麦斯伯里等等都是由呢绒生产中心发展为城镇的,这片地区从无到有,逐渐成为16世纪重要的纺织工业区。
在东盎格利亚,沿斯陶尔河谷新兴的呢绒生产中心有哈德利、萨福克的拉文哈姆和朗梅尔福特、博克斯福德和大小沃尔丁菲尔德等。[10]
呢绒生产除了集中在三大生产区外,也遍布于全国其他地区。现代英国经济史学者拉姆齐(Ramsay)在《1561—1562年呢绒工业的分布》一文中列举了22个郡的117个呢绒生产中心,其中大约只有20个是原有的,其余的都是在各郡农村中新兴的呢绒生产中心,并且当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后,逐渐发展为新城镇。除了上述三大呢绒生产中心外,还有德文郡的蒂弗顿、南莫尔顿、托灵顿、巴恩斯特珀尔;肯特郡的亚尔丁、克兰布鲁克、贝内登、斯坦普哈斯特、里兹、霍克赫斯特、布伦赤利、哈顿、腾特登、通德利、毫斯芒登、弗瑞泰登、汤布里奇、埃杰顿、东格瑞斯泰德、奇丁斯通、斯马登、比迪恩登;兰开夏郡的布莱克本、博尔顿、曼彻斯特;萨福克郡的拉姆福德、哈德利、内兰、萨德伯里、伊普斯威奇、贝里、爱德华斯通、科克斯福德、博克斯福德、内兰附近的斯托克、格莱姆斯福德、科吉舍尔、萨德伯里、斯特拉特福德;斯罗普郡的拉德洛、什鲁斯伯里;埃塞克斯郡的郝斯利科尔切斯特;苏塞克斯的佩特沃斯、奇切斯特等。[11]
除了呢绒生产的兴起,其他工业在近代早期也开始发展。
随着金属加工工业兴起而出现的新城镇主要是伯明翰,它“从16世纪30年代尚不突出的集市地位,发展到1700年迅速成为巨大的工业中心”。[12]伯明翰曾被人誉为“英格兰的铁匠铺”,其居民在1600年以前就从事硝皮业和金属制造业,后来,一些大商人家族利用向生铁铸造厂附近地区移居的机会,日益专注于金属品的制造及经营,使这里不仅成为主要的工业中心,而且也成为金属制品出口地。伯明翰人口增长很快,1520年约有1000人,1603年则增长到2000—3000人,1650年增长到5000人,1700年更增长到15000人。[13]它兴起的条件有二:一是接近原料产地,可以利用当地的铁砂、煤和木材进行金属加工。二是没有那种高额城市管理费用。维多利亚自由党人邦斯(J.T. Bunce)声称:“伯明翰的伟大与光荣、其力量源泉、其繁荣昌盛和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均在于它是个自由城市。其中既无个人又无法团的干扰存在。”[14]
制铁业在16世纪中期得到长足发展。这时,从德国引进了鼓风炉技术,伊丽莎白枢密院对此大力支持,使得国内大量军需品供应在此技术支持下得以保证。到16世纪70年代,在维尔德森林区有50多处鼓风炉,那里有湍急的水流,非常有利于机械的运用。17世纪早期,维尔德的产量稳定。此外,威尔士的采矿业也发展起来,那里除了有大量的矿石,还有森林能提供木材作为鼓风燃料。到16世纪80年代,铁的生产比1550年增加了3倍,到17世纪40年代,英格兰每年能生产2.3—2.4万吨生铁,这是钢铁工业继续发展的信号,不过当时还需要从北欧特别是瑞典进口大量铁矿,以满足铁制品的需求。
煤炭工业集中在泰因河畔的纽卡斯尔,在伊丽莎白和斯图亚特早期发展显著,这是由于伦敦和其他城市的飞速发展导致对燃料的需求所带动的。在16世纪中期,运进伦敦的煤是1—1.5万吨,到1581年增加到2.7万吨,到16世纪80年代晚期增加到5万吨,到1591—1592年增加到6.8万吨,1605—1606年增加到14.4万吨,1637—1638年增加到28.3万吨,17世纪60年代增加到31—40.6万吨,到17世纪80年代晚期有的年份超过50万吨。[15]如果不是城镇高速发展的需求,煤炭工业不可能发展得如此迅速,没有这些廉价的燃料,这些城市也无法发展。
因皮革业发展而涌现出的新城市主要有考文垂、北安普敦、莱斯特。考文垂市的皮革工人占所有手工业工人的11%;北安普敦市皮革工人占所有手工业工人的23%;莱斯特皮革工人的比例介于以上两个城市之间。[16]
这些行业通常都是分散发展,建立在“外包体系”上,不需要大量固定资本投资。当时还没有大机器加工和工厂体系,人们只需要资本购买原材料,支付外包工人工资,销售产品即可。政府鼓励新产品的生产以取代进口,特别是在伊丽莎白时期,政府通过颁布专利许可鼓励新产品的生产,在产业开始的前几年,给予引进者垄断经营地位,在专利到期后,任何想参与此行业的人都能加入——这是专利体系的起源。如在16世纪80年代之前,玻璃依靠进口,后来专利权被授予玻璃制造商,特别是肯特郡和苏塞克斯郡,然后传播到各地,不久,纽卡斯尔也有玻璃作坊。到17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英格兰使用的玻璃瓶都是国产,不需要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