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史研究
- 赵秀荣
- 1927字
- 2025-04-24 18:31:26
序言
赵秀荣副教授的《近代早期英国社会史研究》即将付梓,嘱我为之作序。秀荣是我在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系联系较多的同仁,多年来一直悉心从事英国史的研究,颇有成绩。即便在日内瓦担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四年中,仍旧在诸多事务中拨冗治史,撰成这部学术著作。感佩之余,我十分乐意添加赘言,以为介绍。
在西方世界,英国无疑是率先告别传统社会而进入现代门槛的国家,它最先建构了资本主义的宪政体制,开启了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的进程。而且,它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与思想观念随着“西力东渐”“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对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英国历史素来为西方史家所关注。在我国世界史学界,英国史研究也是发端最早、成果最为突出的研究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秉承前辈开拓的学术路径,对英国史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不仅在政治史、经济史、宗教史、思想文化史、殖民史等传统领域步步深入,而且也将视野投向社会史、环境史等“新史学”领域并取得相当进展。不过,我国学者在英国史中“新史学”的耕耘尚属“拓荒”阶段,多聚焦在某个问题的“个案”考察,综合性的研究还很少见。就社会史而言,有关人口、婚姻、家庭、福利、疾病等专题时有论文乃至专著问世,但综合性的学术著作则寥寥可数。秀荣教授的这部著述,无疑填补了我国史学界在英国近代早期社会史领域的一项重要学术空白。
这部著作在系统追踪与梳理西方以及国内学术史的基础上,对近代早期(1500至1700年)的英国社会进行全方位的周详考量。全书囊括的大问题是:“土地与人口”“经济与社会”“乡村与城市”“宗教改革”“叛乱与镇压”“贫困与济贫”“瘟疫与饥荒”“犯罪与惩罚”“巫术与迫害”“婚姻与家庭”“科学革命”“教育的进步”“疾病与健康”“医疗行业的发展”“疯癫与疯人院”及“自杀现象及认知”。通过对这十六个大问题的考察,该著比较全面清晰地论证了这一时期英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及其运行、社会行为模式与社会心理状态,大幅度地展示了近代早期英国社会的历史图景。
在理论、方法上坚持兼容并包的科学态度,由此而在相关解读上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则是这部著作的另一个特点。在分析论证中,该著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南,批判地借鉴社会学、“新史学”乃至后现代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去剖析这一时期的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从而使相关的研究更加深入与精致。例如,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史学从“知识与权力的互动”与历史源于“文本”的叙述、修辞这一认知出发,强调知识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与历史的主观性。这一历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对历史客观性与历史诠释的可靠性形成巨大冲击。然而,该著并未对后现代史学的理论一概排斥,而是从中吸纳有益的学术理念来观照问题。正是对福柯理论、方法的批判借鉴,使得该著对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的疯癫、疯人院、自杀、健康与医疗等问题作了精致入微的考察,提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见解。这是十分值得称道的!
这部著作还给人留下一个深刻印象,那就是相关研究建立在对翔实史料分析的基础上。书中不仅引用了不少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尤其是16、17世纪早期历史文献,而且也参考了诸多当代西方学者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而在印证的过程中,作者并非每文必录,机械照搬,而是在对史料进行认真鉴别、互参的基础上作合理的选择、援引与诠释,力求做到不发空言,史论结合,对历史现象做出可信的解读。
从1500年至1700年的两个世纪,是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转型时期。对于这一转型,国内史学界的考量多聚焦在新君主制与民族国家的建构、英国革命与宪政体制的确立、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等问题上,很少从整体的社会史的角度来系统考察这一转型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著作的刊行,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时期英国历史大变革的基础、特征与走向的认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不喻自明。
如果从学术发展史的大视野来观察,《近代早起期英国社会史研究》一书的问世,对于我们厘定适合于自身的学术路向,则更有意义。这些年来,在国内的历史研究中,“全球史”的学术理路开始凸显,而日益拓展的“新史学”则萌生出“碎片化”的苗头,传统的地区、国别史研究似乎受到冷落。在这种热络的学术氛围中,秀荣教授“不改初心”,始终将自己的研究聚焦在英国史,力图将传统的史学研究融于自己的自下而上的“新史学”研究之中,并且按照“年鉴学派”最初的“总体史”的学术理念与范式来规范自己的理路,持之以恒,做出骄人的成绩。这对于我们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学人,无疑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
以上几点只是本人对秀荣这部著作的初步认识,很难说是精准到位。至于对该著的全面、整体的评价,我想应该留待史学界同仁来加以一一评说,无须我在此过多着墨。
孟广林
2017年12月于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