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二

不曾想,转眼认识谭志强博士已经十多年了。第一次见面,他的眼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眼睛不大,但眼神透露着坚定,甚至可以说,有些固执。硕士毕业,他要继续读博,在文学学术研究上不肯轻言放弃。看到他复试时的呆板、木讷,有同事提醒我,说这个研究生没有问题吧,我说没有问题,他只是不苟言笑,不够灵活,显得有点呆滞而已。这种呆滞,是由于他整天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学习和研究中,他喜欢将文学阅读与现实人生结合,喜欢从哲学、宗教角度思考文学。我想,这也是他从硕士阶段到博士阶段都喜欢和研究约翰·厄普代克的原因。读博期间他不断与我讨论厄普代克,谈厄普代克的信仰、神学思想及其来源、厄普代克的困惑、痛苦与探寻。有一次谈得投入,一向在我面前拘谨的他,竟然不自觉的撸起裤腿,一只,又一只。

厄普代克是20世纪一位重要的小说家,在中国也有广泛的阅读群体,他的作品对很多中国作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拥有大量读者,也一直是学界持续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不少研究者、评论者给予厄普代克创作以高度评价,也有人批评他,而批评主要集中在认为厄普代克的小说立场暧昧,观点模糊,缺乏思想洞察力,可谓“无话可说”。其实,作为注重叙事的小说家,厄普代克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把要说的话成功地融入了叙事之中。厄普代克深受克尔凯郭尔、卡尔·巴特等思想家影响,又有着宗教信仰上的执着与困惑,是一个思想活跃,思考深刻并用笔加以表达的作家。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厄普代克也受其影响,但他依然注重小说的叙事性,包括大量的细节描写、人物刻画。只是,他的小说的叙事是一种谭志强博士在他的书中称作“处境化、悲剧化、无权威化的叙事”。这正是厄普代克叙事艺术的魅力之所在。把宗教思考、神学问题、人生命运等抽象的宏大的思考,溶解在、体现在性、家庭、社交等具体而微的琐碎日常生活中,厄普代克因而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学界的关注。

至于厄普代克在作品中究竟说了哪些“话”,又如何“说”的,谭志强博士的这部著作基于丰富的资料,做了较为系统的、深入的探索。我认为,这种探索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其现实意义。

是为序。

张志庆

2021年8月10日于澳门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