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当今时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同时也开始相互交融嵌入、相互渗透融合。科学要行稳致远,需要大胆地想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加速创新,使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催发出人类社会新的发展动能,刷新着人类对于前途命运的既有思考。

人工智能主要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研发设计出像人类一样智能的人工计算系统,目的是让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并完成人类才能胜任的工作。换言之,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来仿真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网络技术架构的兴起,互联网用户产生的信息数据不断拓展延伸,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翼飞蹄疾。大数据与深度学习、超级计算等技术融合并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催发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以及物联网等网络技术架构开始兴起,人类社会产生的数据量呈现海量增长趋势,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智能搜索、智能问答、智能助理、智能推荐、机器翻译、机器写作、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应用逐步被社会传播和运用,互联网空间已经步入机器智能大发展的崭新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1]2017年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智能经济,建设智能社会,建设智能教育;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大力推进智能教育,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具有普适性、迁移性和渗透性的特点,重视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塑造‘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2]

教育人工智能是教育领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递活动中的应用,全面推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现代化的新时代教育的崭新实践。智能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亟待借助智能科技革新标准化、规模化的工业式教育,推动其向个性化、多元化的智能式教育转型升级。权且不言人类对人工智能如何看待,可以预见的是,在智能革命和信息技术的有力推动下,教育生态将必然发生创新性变革,教育将迅速转型升级至一个新的阶段,具有划时代意义。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把担负着铸魂育人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向了重要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理应站在时代最前沿,吸收一切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课程创新的智能信息技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已潜移默化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前行发展的新趋势,是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者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亲密无间,当现实社会发生重大的变革时,它需要通过自身的创新来适应现实之变化,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同样也是一项浩大的战略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也被视为是高校各项工作的战略制高点。智能革命的兴起和到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优良作风,不断提升智能素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先进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构筑线上线下“同心圆”,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增强自身吸引力的同时唤起青年一代的奋发崛起。与时俱进和身体力行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是教育个体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诉求。

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追求创新发展需求下,恰逢人工智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学界关于“人工智能+”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所以,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有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本研究以“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选题,结合了时代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是一项理论研究的时代命题,自然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时代性和创造性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