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格勒“谢拉皮翁兄弟”成员简介

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左琴科(1895—1958):绰号“剑士”(брат-мечник),生于艺术之家。1913年中学毕业,考入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一战爆发,左琴科作为志愿兵入伍。1919年左琴科回到彼得格勒,从红军退伍,同时参加了位于彼得格勒艺术之家的翻译培训班,随后成为“谢拉皮翁兄弟”的一员。战争岁月给了他宝贵的创作财富,他将鲜活口语融入创作中,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列米佐夫看完左琴科的《蓝肚皮先生的故事》后称:请珍视左琴科,他是我们的当代果戈理。左琴科一生的创作变化多样,最具艺术性的作品大都集中在1920—1930年代。

列夫·纳塔纳耶维奇·隆茨(1901—1924):绰号“百戏艺人”(брат-скоромох),隆茨是“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中最有才华,但命运也最凄凉的作家。他生于圣彼得堡,毕业于彼得格勒大学语文系,毕业后留在该系从事教研工作。死于德国汉堡。隆茨精通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英语、拉丁语五门外语,他与卡维林在“谢拉皮翁兄弟”中是西方派的代表,创作中强调向西方学习情节小说传统,崇尚西方狂飙突进运动传统,喜欢德国浪漫主义戏剧,尤为推崇雨果与席勒。在短短的五年创作生涯中,他先后写了4部戏剧,10篇小说和25篇评论性文章,以及书评、剧评、诸多序跋。他发表于1922年的文章《为什么我们是谢拉皮翁兄弟?》被认为是该团体的宣言。

弗谢沃洛德·伊万诺夫(1895—1963):绰号“阿留申”(Брат-алеут),出生于农村教师家庭。自1915年开始出版作品,《红色处女地》在1921年和1922年分别刊登了弗谢·伊万诺夫的中篇小说《游击队员》和《铁甲列车14—69》,这些作品让伊万诺夫一跃成为最知名的苏联作家之一。伊万诺夫是第一批描写苏联游击战争题材的作家,在小说风格上多贴近民俗作家,有强烈的装饰体风格。其强烈的冲突感,彩色写生与游击主题对后世相关题材的小说写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游击队小说是伊万诺夫创作的巅峰。

米哈伊尔·列昂尼多维奇·斯洛尼姆斯基(1897—1972):绰号“司酒官”(брат-виночерпий),出生于彼得堡文学世家,韦根洛夫教授的侄子,一战在前线服役。1919年自前线归来,先在彼得格勒大学历史语文系学习,并在彼得格勒《世界文学》杂志出版社工作,担任高尔基的文学秘书。1920年斯洛尼姆斯基拜访了彼得堡艺术之家,并成为艺术之家秘书,在翻译培训班听讲,成为扎米亚京的学生,在这基础之上就诞生了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斯洛尼姆斯基于1928—1929年出版了四卷本文集,1969—1970年又出了四卷本,但艺术水准相差甚大。在作家逝世后有关于“谢拉皮翁兄弟”的回忆录《明天·小说·回忆录》出版。他是俄罗斯后现代文学奠基人安德烈·比托夫的文学启蒙老师。

韦尼阿明·亚历山德罗维奇·卡维林(1902—1989):绰号“炼金术士”(Брат-алхимик),原名济利别尔,生于普斯科夫音乐世家。他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历史语文系(1924)与东方语言系(1923),他是“谢拉皮翁兄弟”团体中最年轻的成员。卡维林的处女作是短篇小说《莱比锡城纪事》,对德国作家霍夫曼颇为着迷,早年小说深受其影响。1920年代的卡维林致力于写作霍夫曼风格小说,之后也远离了自己的小说实验。1944年因小说《船长与大尉》获得斯大林奖金。卡维林在1963—1966年出版了六卷本文集,1980—1983出版了八卷本文集。他是“谢拉皮翁兄弟”中活得最长的一位,几乎经历了整个苏联文学的创作过程。

尼古拉·尼基京(1895—1963):绰号“编年史专家”(брат-канонарх),出生于铁路职员家庭。1915—1918年在彼得格勒大学语文系与法律系学习。1918年参加红军志愿军,1920年在与高尔基会面之后决定选择将作家作为自己的职业。尼基京的处女作是实验小说《黛西》。1922年尼基京出版的小说《令人作呕的前线》和《石头》都充满了实验性风格。但随后尼基京的创作风格逐步转向了纪实性、官方性很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51年尼基京的小说《北方的曙光》获得斯大林二等奖章。1920年代之后评论界便对尼基京的创作失去兴趣了。

康斯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费定(1892—1977):绰号“看门人”(привратник),出生于萨拉托夫文具商店主家庭。中学毕业后先考进了商业学院,1914年费定来到德国进修德语,却因战争困在那里直到战争结束。这些经历成为费定第一部小说《城与年》的创作题材。1919年费定在塞兹兰地方报纸当编辑,随后为第七军前线报纸当编辑。1921年他加入彼得格勒文学团体“谢拉皮翁兄弟”,成为其中年纪最大的作家。1959年,费定成为苏联作协第一书记,苏联作协主席(1971),苏联科学院院士(1958),苏联英雄(1967),获得了斯大林奖章(1949)以及各类奖章。他是这一文学团体中在政治上最成功的作家。也是因为这一点费定在苏联解体之后为评论界所诟病,特别是在“帕斯捷尔纳克时间”“萨哈洛夫和索尔仁尼琴事件”中,费定表现出的坚决维护苏联政府立场,为不少知识分子所不齿。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吉洪诺夫(1896—1979):绰号“波洛伏茨人”(брат-половчанин),苏联作家,诗人。他1918年开始出版作品,1922年在“谢拉皮翁兄弟”团体成立之后被引荐参加了团体。但是吉洪诺夫的出勤率不高,是“谢拉皮翁兄弟”中存在感比较小的诗人作家,早期的吉洪诺夫表现出了极高的诗歌天分。1949年吉洪诺夫成为苏联保护和平协会的代表,随团访问了亚洲和欧洲。吉洪诺夫在费定之后成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吉洪诺夫在艺术之家中受到诗人古米廖夫的影响。

伊利亚·亚历山德罗维奇·格鲁兹杰夫(1892—1960):绰号“大司祭”(настоятель),“谢拉皮翁兄弟”成员中的文艺批评家,高尔基的生平和创作研究者。1911年自彼得罗夫商业学校毕业进入圣彼得堡历史语文系,一战后在前线服役。“谢拉皮翁兄弟”文集未能收录其作品《脸与面具》。之后他关注了当代小说中的叙述者角色,并分析了左琴科小说中的叙述者角色。格鲁兹杰夫最大的贡献在于高尔基的传记《高尔基的生活与冒险》(1926),《高尔基》(1946)。其创作于1958年的《高尔基传》为青年近卫军出版社“杰出人物生平”丛书收录。

叶莉扎维塔·格里高利耶维奇·波隆斯卡娅(1890—1960):生于波兰城市比亚韦斯托克,后迁至罗茨,1917年到彼得格勒,进入世界文学出版社下属文学翻译培训班学习,师从古米廖夫、扎米亚京和洛津斯基。她是“谢拉皮翁兄弟”中的唯一女性成员,诗人。后供职于彼得格勒真理报。她是谢拉皮翁兄弟中唯一没有绰号的。

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绰号“装甲车”“爱吵架的人”(Брат броневник,скандалист),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参加了早期谢拉皮翁兄弟的活动,是谢拉皮翁兄弟的导师之一,也被认为是“谢拉皮翁兄弟”第十二位成员,什克洛夫斯基在1920年代积极参与了艺术之家“谢拉皮翁兄弟”的主要活动,并对隆茨、卡维林、费定的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22年因社会革命党旧案重提,什克洛夫斯基被迫从芬兰外逃到德国侨居一年。后在马雅可夫斯基与高尔基的斡旋下回国,从事电影工作,1950年代之后重新开始文艺理论研究。有五卷文集留世。

弗拉基米尔·索洛蒙诺维奇·波兹涅尔(1905—1992):绰号“小兄弟”(младший брат),俄罗斯法国双料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版家。出生于欧洲家庭,1919年进入世界文学出版社下属的文学培训班学习,结识了彼得格勒的年轻作家们,被认为是最年轻的“谢拉皮翁兄弟”成员。但他1921年随父母前往立陶宛、巴黎,1924年毕业于巴黎大学。波兹涅尔在团体中待的时间不长,影响较小。

尼古拉·拉吉舍夫(Николай Корнеевич Чуковский,1904—1965):科尔涅·楚科夫斯基的小儿子,1921年毕业于彼得格勒著名的捷尼舍夫中学(彼得堡最出名的贵族私立高中,纳博科夫、曼德尔施塔姆均毕业于此),考入彼得格勒大学历史语文系,并在艺术之家听课。与“谢拉皮翁兄弟”成员走得很近,在“谢拉皮翁兄弟”第一版文集中有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