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文化:走进齐文化(第十二册)
- 《中华传统文化——走进齐文化》编委会编
- 2854字
- 2025-04-28 18:35:30
第1课 治国学
前秦时代,孔孟宣扬道德的崇高,而不言法治。商鞅、韩非主张法治,但否定道德教育的作用。唯管仲兼重法治与礼治,主张法、德统一,法教统一,是当时最全面的治国思想。
知识链接
《管子》其书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管子》,是西汉刘向编定的。当时定为八十六篇,后佚失十篇,现只有七十六篇,内容分为八类:《经言》九篇,《外言》八篇,《内言》七篇,《短语》十七篇,《区言》五篇,《杂篇》十篇,《管子解》四篇,《管子轻重》十六篇。
以法治国 管子学主张以法治国,它认为:法律是治国的法宝,有法则国治,无法则国乱。在立法问题上,管子学主张必须遵循利国利民的原则。在司法方面,管子学主张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法律平等,贵贱共守。无论是国君还是官员,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无论是高贵者还是卑贱者,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违反者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二是执法以公,断事以理。三是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四是君主率先垂范,立法自正。
所谓八经者何?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管子·五辅》
礼义治国 管子学把礼、义、廉、耻定为国家的“四维”,并指出巩固国家的准则,在于整饰四维,四维不发扬,国家就会灭亡。
“礼”是《管子》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行为,它是以社会尊卑等级为既定前提的,就是做人或做事的规范。《管子》对礼有明确的规定,即上下有一定的礼仪做规范,贵贱要有区别,长幼要有次序,贫富要有一定的限度。这就是“礼之八经”。《管子》认为,“礼之八经”各得其宜,人们各安其分,社会秩序就会和谐稳定,良好的道德风尚就能形成,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国家就会陷于混乱。因此,圣明的君主总是以礼教导人民。
“义”就是用孝悌慈惠来奉养亲属,用恭敬忠信来侍奉国君,用公正友爱来推行礼节,用端正克制来避免犯罪,用节约省用来防备饥荒,用敦厚朴实来戒备祸乱,用和睦协调来防止敌寇。行义对于治国、成霸均有重要作用。
礼主要规范、制约人们的外在行为,义主要规正人们内在的思想和道德。只有全面地进行礼义之教,才能达到良好的治国理民的效果。
礼法相辅 管子学既强调法治,又重视德治、礼义之教,二者相辅相成,兼施并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管子》书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是“法出于礼”,礼是法的基础;其二是“礼出于法”,法是最高原则,仁义礼乐皆由法而来。凡是倾向儒家的,便以礼义为人类行为的最高规范;凡是倾向法家的,则力主法是规范人类行为的最高原则。这两种说法虽然代表了不同的倾向,但都强调了法与礼义的统一关系。

“道”字的书法作品
以道治国 管子学中最具思辨的政治哲学概念是“道”。管子学认为道存在于天地之间,无形、无声、至大、至小、居无定所、往而不复却又无所不在,万物均赖之以生、赖之以成。同理,治国也必须合乎其道,得道则国安国治,失道则国危国乱。
那么,礼、法与道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管子学认为:所谓礼,就是根据人的感情,按照义的道理,而规定的制度和标志。所以,礼就是有理,理是通过明确本分来表达义的,因此,礼从理产生,理从义产生,义是根据行事所宜来定的。法,是用来划一不齐的社会行动而不得不实行的,所以要运用杀戮禁诛来划一。事事都要用法来督察,法要根据权衡得失来制定,而权衡得失则是以道为根据的。
明君、贤人治国 管子学认为,在君主时代,法生于君,礼生于君,道生于君,如果把国家比作人体的话,那君主就是人体之心脏。在治国这一问题上,君主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国之存亡,取决于君。然而,君主也有贤愚明昏之分。何为明君?生活有度,欲望有节,言行举止顺乎情理,能治官化民,公正立法,等等,此为明君,成为明君的要素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明君当国则国治,反之则国乱。

管仲拜相
管子学认为,明君依道、守礼、以法治国固然是其根本,然而人众事繁,光靠君主一人是不行的,必须有臣下代君主以行政和司法,因而臣下是贤能还是无能,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治与乱、存与亡。君主只有得到贤人的辅佐,才能达到国家治、主位安的目的。何谓贤佐?管子学认为衡量贤佐的第一标准是德,然而仅仅有德还不算贤佐,还必须有才能,并能洞察社会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有明君、有贤臣,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讨论交流
中国历史上不乏明君贤臣、昏君奸臣,有明君贤臣的朝代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昏君无能、奸臣当道时,往往民不聊生,国破家亡。你知道历史上哪些明君贤臣或昏君奸臣的故事?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故事链接
管仲荐相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的病更加沉重了,国内百姓都已经无法避讳这件事,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尽心竭力,还不能知道可以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啊。” 管仲恭敬地回答,说:“您打算让谁担任宰相呢?”齐桓公说:“鲍叔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的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像自己那样正直的人,便不去接近人家;一旦听到别人的过错,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说:“那隰(xí)朋可以吗?”管仲回答说:“隰朋的为人,对比自己贤能的人追羡不已,对赶不上自己的人则劝勉不息,常常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对赶不上自己的人表示同情;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分外的不去了解;对于人,不刻意去找小毛病。一定要我推荐宰相人选的话,那么隰朋是合适的。”
富民治国 管仲是第一个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的政治家,《管子》全面继承并发展了管仲的民本思想。《管子》特别强调富民,富民就是为民众创造良好的条件,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只有重农方可富民;掌握利源,不烦民不扰民方可富民;发展多种经济可富民,种植瓜果蔬菜桑麻,喂养六畜,统治者不夺农时,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百姓富裕。在富民的基础上,对民众进行教育,这是《管子》一贯的主张。管子学甚至提出了藏富于民的主张。

采桑图
管子学主张富民,然而富民不是目的,只是富国的手段。管子学是在富国的前提上考虑富民的,因而富国才是终极目的。
讨论交流
1.管子学治国思想的精髓是什么?你最欣赏的治国思想是什么?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2.管子学强调礼义治国,并明确了人在社会中的言行,结合当今社会一些人的不文明现象,如外出旅游时在文物上刻字,某些公众人物公众场合言行不当,对此,你有何看法?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在言行举止方面你觉得该注意些什么?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拓展活动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
“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管子·明法》
以上两段文字是《管子》中关于治国思想的阐述,请同学们上网搜集古今中外治国思想的名言名句,以小组为单位做一期以“治国名言大荟萃”为主题的手抄报,在班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