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广告

天刚蒙蒙亮,郑鸿逵便带着郑福往州府衙门赶。扬州城的清晨还带着夜里的寒气,青石板路上结着薄霜,踩上去咯吱作响。

衙门前的石狮子旁已经站了几个等着办事的小吏,见郑鸿逵过来,纷纷行礼。郑鸿逵点点头,径直往里面走去。

“郑将军来得真早。“周师爷从偏厅转出来,手里捧着一叠文书,脸上堆着笑,“赈灾的文书已经备好了。“

郑鸿逵接过文书,翻开看了看,眉头渐渐皱起:“周师爷,这上面只写了准许设粥厂,可银钱粮食从何而来?“

周师爷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道:“郑将军有所不知,筹集来的款项,府台大人另有用处。至于粮食嘛...“他干笑两声,“府仓的情况您也清楚,平日里就没多少存粮,如今更是...“

“所以是要我自己想办法?“郑鸿逵冷笑一声。

“将军明鉴。“周师爷拱手,“不过府台大人说了,您可以从府仓调用些陈粮,只是...“他声音更低了,“那些粮食放了有些年头了,怕是...“

郑鸿逵合上文书,心中暗骂。这袁彭年果然是个老狐狸,名义上让他负责赈灾,实则一毛不拔。他早该料到会有这一出。

“多谢周师爷提点。“郑鸿逵从袖中摸出一块碎银递过去,“我这就去准备。“

出了衙门,郑鸿逵直奔米市。还没到开市的时辰,米行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队。他走近一家挂着“丰裕号“招牌的米行,掌柜的正指挥伙计卸门板。

“这位客官,今日的米价...“掌柜的见郑鸿逵衣着光鲜,脸上堆起笑容,可话说到一半就卡住了,“是...是郑将军?“

“正是。“郑鸿逵点头,“我要买米,赈灾用。“

掌柜的笑容僵在脸上:“这个...郑将军,小店存货不多...“

“有多少要多少。“

“这...“掌柜的搓着手,“糙米一石二两二钱,精米三两五钱...“

郑鸿逵眉毛一挑:“我记得上月糙米才一两一石?“

“郑将军明鉴,“掌柜的苦着脸,“近来北方灾民南下,粮食紧缺,各家米行都...都这个价...“

郑鸿逵冷笑一声,转身就走。他连问了几家米行,不是价格高得离谱,就是推说无货。最后一家米行的伙计甚至直言:“东家说了,粮食要留着等涨价,现在不卖。“

回到绸缎庄,郑鸿逵脸色阴沉。郑福端来热茶,小心翼翼地问:“四爷,官府不给粮?“

“给了个空头文书。“郑鸿逵把文书拍在桌上,“粮价飞涨,那些奸商囤积居奇,就等着发国难财。“

“那咱们...“

“用郑庄的存粮。“郑鸿逵沉声道,“我记得前些日子买了三百石?“

郑福点头:“是,都存在郑庄的粮仓里,原本是给织工们吃的。“

“先调两百石出来。“郑鸿逵站起身,“立刻去准备搭粥棚的材料,今天必须把摊子支起来。“

郑福欲言又止:“四爷,咱们的存粮也不多,要是全拿来赈灾...“

“放心,“郑鸿逵冷笑,“我不会做亏本买卖。“

午后,扬州城外五里处,一片空地上已经搭起了十几个草棚。郑鸿逵亲自指挥着几十个伙计和织工,将一口口大铁锅架在临时垒起的灶台上。

“这里,再立一根柱子。“郑鸿逵指着空地中央,“把咱们的招牌挂上去。“

伙计们抬来一块巨大的木牌,上面用鲜艳的颜料画着闽扬绸庄的绸缎图案,旁边还写着几行大字:“闽扬绸庄,货真价实“;“郑氏赈灾,与民同苦“。

郑鸿逵又让人在道路两旁竖起十几块稍小的木牌,每块上面都画着不同的绸缎花样,旁边简单写着产地和价格。最显眼的位置则画着一幅示意图:一个富商模样的人指着扬州城的方向,旁边写着“闽扬绸庄,入城右转“。

“四爷,这...“林财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木牌,有些迟疑,“咱们是来赈灾的,这样张扬...“

“就是要让人看见。“郑鸿逵拍了拍他的肩膀,“那些大户人家不会来喝粥,他们的管家、仆役会来,来往的商人会来,这些人都会记得'闽扬绸庄'四个字。“

他又指挥人在粥棚四周用木栅栏围出几条通道,每个通道尽头放一个大缸,缸前站着两个手持长棍的伙计。

“记住,“郑鸿逵对负责维持秩序的伙计说,“一次放十个人进来,每人一勺粥,不许争抢。有闹事的,直接赶出去。“

最后,他选了几个嗓门大的伙计,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铜皮卷成的喇叭:“你们站在路口,轮班喊话。内容就按我教你们的——先说这里有粥喝,再说粥是闽扬绸庄施的,最后指路去咱们铺子。“

一切准备就绪,郑鸿逵站在高处看了看自己的杰作:整齐的栅栏通道像蛛网一样从中央的粥锅向外辐射,每口锅前都有序地排着队伍;色彩鲜艳的广告牌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大喇叭的喊声远远地传开,引来更多饥肠辘辘的灾民。

“开锅!“郑鸿逵一声令下,伙计们揭开锅盖,热气腾腾的米粥香气顿时弥漫开来。

灾民们早已在栅栏外排起了长队。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睛里却闪着渴望的光。闻到粥香,队伍开始骚动,但很快被手持长棍的伙计喝止。

“排队!一个个来!“伙计们大声喊着,“闽扬绸庄施粥,人人有份!“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颤巍巍地走到大缸前,双手捧着一个破碗。舀粥的伙计给她盛了满满一勺稠粥,老妇不敢相信地瞪大眼睛。

“这...这是白米粥?“她声音发抖,“没有掺沙子?“

“大娘放心喝,“伙计笑着说,“咱们闽扬绸庄的郑东家说了,要施就施真粥。“

老妇双手捧着碗,突然跪下来朝粥棚中央的招牌磕头:“郑菩萨保佑!郑菩萨保佑啊!“

后面一个青年男子等不及了,挤上前来:“快快,给我也来一碗!我都三天没吃东西了!“

“急什么!“维持秩序的伙计用长棍拦住他,“排队去!闽扬绸庄的规矩,不排队没得吃!“

青年悻悻地退回队伍,嘴里嘟囔着:“什么绸庄不绸庄的,有粥喝就行...“

郑鸿逵站在一旁,默默观察着这一切。灾民们的反应比他预想的还要好。那些喝到粥的人,脸上露出的不仅是满足,还有对“闽扬绸庄“四个字的感激。这正是他想要的。

“四爷,“郑福匆匆跑来,“咱们带来的两百石粮食,照这个速度,怕是撑不了几天。“

郑鸿逵点点头:“我知道。明天你带人去趟杭州,找那些相熟的米商,看能不能弄些粮食来。“

“可现在粮价...“

“价钱好说,“郑鸿逵眯起眼睛,“但一定要让他们知道,这粮食是闽扬绸庄买的,用来赈灾的。“

郑福恍然大悟:“我明白了!这是给咱们绸缎庄扬名!“

“不止。“郑鸿逵指着远处几个衣着相对体面的人,“你看那些人,像是灾民吗?“

郑福仔细看了看:“不像...倒像是城里大户人家的下人。“

“没错。“郑鸿逵笑了,“他们是来打探消息的。等他们回去告诉家主,说闽扬绸庄真金白银地赈灾,那些人就会记住我们的名号。“

天色渐晚,粥棚前的人流终于少了些。郑鸿逵让人点起火把,继续供应粥食。他亲自走到一口锅前,接过长勺给灾民盛粥。

一个瘦得皮包骨的小女孩走到他面前,手里捧着一个缺了口的陶碗。郑鸿逵给她盛了满满一勺,小女孩却没有立刻喝,而是怯生生地问:“叔叔,我娘病得走不动了,能...能多给一碗吗?“

郑鸿逵看了看她身后,确实没有大人陪同。他招手叫来一个伙计:“跟这孩子去一趟,看看她娘的情况。若是真的病了,带回来安置在后面的草棚里。“

小女孩瞪大了眼睛,突然跪下就要磕头。郑鸿逵连忙拦住她:“别这样,快带你娘过来喝热粥。“

这一幕被不少灾民看在眼里,很快,“郑菩萨“的名号就在人群中传开了。

深夜,当最后一锅粥分完,郑鸿逵终于松了口气。第一天的效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不仅灾民们记住了“闽扬绸庄“的名字,连过往的商旅也都驻足观看那些醒目的广告牌。

“四爷,今天一共施了二十石米。“林财拿着账本过来汇报,“按这个速度,咱们的存粮...“

“我知道。“郑鸿逵打断他,“明天开始,粥稀一些,但量不能少。另外,把咱们绸缎庄的样品拿来几匹,挂在显眼处。“

“这是为何?“

“让那些过往的商人看看咱们的货。“郑鸿逵笑道,“你以为他们只是来看热闹的?这些都是潜在的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