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要相亲了
- 四合院:幸福生活从每日情报开始
- 情何放
- 5269字
- 2025-05-17 06:26:51
1964年冬,京城,南锣鼓巷。
傍晚。
李卫东从鸽子市回来,拎着一只绑着红绳的公鸡和干香菇往家走。
这鸡竟然要两块钱一只!
他感到惊讶,不是因为价格低,而是太贵了。
如今的工人平均工资只有三十块,两块钱相当于两天的收入。
换成后世,就是月工资六千块钱的职工,拿出四百块钱买了一只活鸡。
这价真黑啊。
但凡能在菜市场买到鸡,李卫东绝不会去鸽子市。
这年头物资定量供应,鸡鸭鹅等家禽,每年只在春节、国庆、中秋才会集中供应一次。
他想吃鸡,只能去鸽子市碰运气,那地是黑市,价格普遍较高。
菜市场上一块钱的鸡,鸽子市敢卖两块钱,还不一定能买到。
看来他以后必须想办法,跟厂里的采购员,跟公社的干部,这些能接触到物资的人处好关系了。
李卫东不愿意整天吃素,哪怕是六十年代,物资匮乏,他也要让自己吃好喝好。
往家走,经过一条胡同。
青砖灰瓦的院墙上写着“除四害讲卫生”的粉笔字,电线杆上的大喇叭正播放着《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
这歌每天到点儿就放,街道放,厂里也放。
李卫东耳朵都磨出了茧子,上辈子他只知道歌名,却不知道怎么唱,现在也能哼上几句了。
穿着工装,哼着《东方红》,胸口别着领袖像章,他这也算是融入火红年代了吧。
“刘大爷遛弯儿去啊?”
李卫东遇见隔壁院的刘大爷,前身留下的习惯,让他不由自主的打了声招呼。
“遛弯儿去。你刚下班啊?”
刘大爷佝偻着腰,双手背在后面,见到李卫东停下。
“刚下班回来。”李卫东笑着说。
刘大爷注意到他拎着的东西,“哟,你还买鸡了?”
“是啊刘大爷,下班儿我就去了趟东单菜市场,晚上打算打牙祭。”
李卫东笑呵呵的说着,就继续往前走。
又跟几个街坊邻居打声招呼,他们跟刘大爷一样,注意到了他买的公鸡。
有的大妈当面问一嘴,羡慕他今晚有肉吃。
有的在他走后嚼舌根子,说他买肉吃,不过日子了。
李卫东听得一清二楚,却也懒得管。
恨人有,笑人无,嫌人穷,怕人富。
古今中外,这人性都这样,圣人来了也没辙啊。
李卫东往前走,绕过几个扔沙包、跳皮筋、闹闹哄哄的孩子,转过弯就是九十五号院。
没错,南锣鼓巷九十五号院。
这里就是《情满四合院》的世界中心。
上辈子,李卫东被一辆货车撞了,醒来就到了这地方。
经过初来时的疑惑、彷徨、惊讶、兴奋,他渐渐接受了穿越的事实。
毕竟这辈子,他的条件不错。
二十一岁,无父无母,大学生,分配红星轧钢厂,十二级技术员,在四合院有两间房。
如今住在这部剧的世界中心,免不了要跟原著中的人物接触。
李卫东原本是有些抵触的。
毕竟,他受到前世看过的这部剧的同人文影响。
什么道德天尊、白莲圣女、舔狗战神、亡灵法师、天生盗圣……
这座四合院简直是妖魔鬼怪大杂烩。
可他这一周实际住下来才发现,自己的这些街坊邻居,其实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
只不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们各有各的活法。
于是,李卫东就从一开始的抵触,变得愿意接触和相处。
毕竟他要和这些人做上起码十几年的邻居,和睦一点儿,总比成天打闹强。
更何况,他还想娶妻生子,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那就更有必要融入这个院了。
后世的女人,彩礼张口就要几十万,还不能保证是几手。
娶回家啥也不干,还整天抱怨嫁错了人。
而这年头,姑娘一般都比较朴实,嫁一个人就是一辈子,做家务都是基本功。
彩礼更是低,城里的姑娘十块左右,乡下只要五块六块。
甚至三年前的困难时期,给五斤棒子面就能娶回家了。
可以说,结婚的性价比极高。
所以,他就找了帽儿胡同的孙媒婆,帮自己介绍对象。
如今国家号召人多力量大,鼓励生育,街道办就给适龄男女青年介绍对象。
这孙媒婆在街道办登记的媒婆里,都属于能力出众的一类,因此好多人都找她帮忙。
算算时间,这两天就该有消息了。
李卫东还挺期待。
不知道孙媒婆会给他介绍一什么姑娘,脸好不好看,温不温柔,腿长不长。
他喜欢腿长的,如果又长又白又滑,那就更好了。
大门往里是一排倒座房。
搁以前,这里是府里下人住的地方,正经主人家住的屋还得往里走。
李卫东过了前院院门,就到了一进院,也就是前院。
一共住着五六户人家,只有一个水龙头,到处搭的煤棚,杂物也乱摆乱放。
这就是标准的大杂院。
现在住在这里的,大部分都是租户,月月给街道办或工厂拿房租。
但只要一直住着,等到将来住房改革,这公家的房产立马就属于个人。
摇身一变,就是价值几个亿的四合院,个个都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了。
所以,现在占据两间房子的李卫东,就是将来千万富翁的一名了。
“卫东啊,你可算回来了。”
院子里,孙媒婆正在跟三大妈等人聊天,这时见到李卫东下班回家,立马喜笑颜开,迎了上去。
“孙大妈来了啊,是不是给我介绍对象的事儿有信了?”
李卫东一下就猜出她的来意,顿时好奇她给自己介绍一什么样的姑娘。
“有了,走走,进屋,我好好跟你说说。”
孙媒婆笑着往东厢房走,不想在外面说,免得介绍的姑娘条件太好,再被他三大妈抱怨个不停。
“好,那进屋说吧。”
李卫东掏钥匙,将东厢房门打开。
孙媒婆跟着进了屋,又将门关好。
门外面,几位大妈在院子里议论。
“看见了吗?这李卫东买了一只鸡。”
三大妈咽了咽口水,她都快忘了鸡肉是什么味儿的了。
二大妈酸溜溜的说:“这大学生啊,就是一点不会过日子。”
“可不,我家都半个月没沾荤腥了。”
……
东厢房里,炉子昨晚封了火。
所谓封火,就是指在晚上睡觉前,用湿煤泥封住炉口,留一个小孔通风,防止炉火熄灭,可以取暖一晚上。
早上李卫东在外面吃的早点,就没动火,
下班回到家,这会儿炉子早就灭了,屋子清清凉凉。
“孙大妈你先坐,吃点儿花生,我把炉子点着,咱们暖和暖和再说事儿。”
李卫东热情的抓来一把花生,又拎起暖水瓶,给她倒了杯热水。
孙媒婆剥着花生吃,笑呵呵道:“你忙就行,我跟你说说那姑娘的条件,保准你听了满意。”
“行,孙大妈,你给我介绍那姑娘叫什么呀?”
李卫东一边问,一边忙着点炉子。
他先把炉膛清理一下,又将一张旧报纸揉皱了,塞入炉膛底部,上面放一把引火的枯树枝。
擦着火柴,把底下的报纸给点着,火焰会逐渐引燃枯树枝。
然后就拿火钳子,往里放入一块蜂窝煤,确保孔洞对齐以利于通风。
最后用扇子对着炉底的风门扇风,帮助火势蔓延,炉子就越烧越旺。
孙媒婆将那姑娘的年龄、模样、工作、成分、家庭情况一说。
李卫东立马对她有了一个基本印象。
她叫陈雪,比自己小一岁,二十,年龄正好。
长得五官端正,皮肤很白,就是有点瘦,不过他就喜欢瘦的。
她的成分是三代雇农,这个跟自己一样,也没啥问题。
家里父母双全,还有一个姐一个哥,都是城市户口。
她现在是北新桥百货商店的营业员,一个月三十三块钱,工资不算低。
但最关键的,还是营业员这个工作吃香。
因为这年头物资匮乏,什么都需要凭票供应,而营业员近水楼台先得月。
往往店里进了什么稀罕物资,还不等摆到柜台上,她们就先给自己留下了。
而普通人想买,除了找营业员托关系,就是自个儿排队半天,可能排到了物资都卖没了。
李卫东对她的基本条件很满意,问道:“孙大妈,你跟她说了我这边的情况了吗?”
“说了,你不是大学生,在轧钢厂当技术员吗?
人家父母一听,你一个月工资62块钱,还这么有文化,对你可满意了。”
孙媒婆笑着说道。
这么好的条件,她给人说媒十几年,也没见过几个。
要是她有闺女,早就介绍给他了,不要彩礼都行啊。
孙媒婆又问:“怎么样?找个时间,你们俩见见吧?”
“行,那就见见吧。”
李卫东想到这年头都是单休,就建议:“后天不就是周末了吗?那就周末中午吧,
到时候,还要麻烦孙大妈带她来我这儿。”
“诶唷,不麻烦,她离你这儿也没多远,我带她过来就行了。”
条件好的一方答应,这门亲事八字就有一撇了。
孙媒婆喜上眉梢。
她现在说成一个大学生,传出去了,肯定会有更多人找她介绍的。
往后,她这说媒拉纤的活儿,不就越来越好干了吗?
事情谈妥,李卫东送孙媒婆出了东厢房。
等孙媒婆前脚刚走,三大妈后脚又找过来。
“卫东,那姑娘你还满意吗?什么时候见面?”
三大妈八卦的问道,眼睛却朝房里看去,惦记着那只公鸡。
要是让自家帮忙杀了,留不下鸡杂,好歹也能留点儿鸡血吧。
鸡血豆腐炖白菜,今天晚饭,不就能加一道荤菜了嘛。
家里好久没荤腥了,她光是想想,就忍不住咽口水。
“还行。等周末,孙大妈带她来见面,到时候我再相看相看。”
李卫东看着三大妈的眼神,就知道她在惦记什么,心里无语。
真不愧跟闫阜贵是两口子,只要有一点儿便宜就想占是吧?
李卫东为了断她的心思,抢在她开口前问道:
“对了三大妈,你家里有干木耳吗?
这玩意和鸡一块炖应该挺香的,我寻思跟你借点儿。”
“那不巧,我家没这个,你去别人家问问吧。”
三大妈连忙拒绝。
她上别家要颗葱,掰瓣蒜,捏点儿盐面儿什么的,就没还回去过。
哪敢把干木耳给人借出去,就怕有去无回。
随便找个理由,三大妈回家去了,省得李卫东再管她借别的。
看着她进了西厢房的门,李卫东摇摇头。
这三大妈两口子真是跟貔貅一样,有进无出,死抠死抠的。
李卫东上了个厕所,回到了东厢房。
这间和南边的耳房,都是轧钢厂分给他住的。
加一起,接近五十平米了。
哪怕四十年后,四九城的人均住宅面积也没有这么多。
看了一圈儿屋里,木床、木箱、圆桌、条凳、铁皮炉子。
这就是他目前,家里的全部家具了,可以说家徒四壁也不为过。
“有些寒碜啊。”李卫东难以接受。
他这屋没有橱柜,碗筷只能放在圆桌上,相当占地方。
也没有洗脸架,每天洗脸他不得不蹲地上,用印着红牡丹的搪瓷盆,撅着腚洗,那叫一个费劲。
前身之前一个人的时候,倒是能凑合着过。
但是,他这不马上要相亲了嘛。
日后结了婚,就不能让媳妇儿跟自己过这种日子了。
他得换一套新家具。
这年头置办家具的方式,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是去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单商场的家具柜台,直接花钱搭上一定的工业券购买新家具。
或者去北新桥、天桥等地的信托商店买二手的家具。
第二种是国营大厂,比如轧钢厂,会分配家具票或直接发放简易家具。
比如单身职工配发一个大木箱,他屋里那个放衣服的木箱就是厂里发的。
还有双职工结婚可申请大衣柜、双人床的家具票等等,算是职工福利。
他现在还没结婚,短期不作考虑。
第三种是自己动手,或者请人打造家具。
这个前者费工夫还不一定能成,后者售价较高,不划算。
所以只剩下第一种方式,对他来说比较合适。
李卫东翻了翻前身留下的积蓄,三百七十三块钱,还有三十张工业券。
如果想买高档、紧俏的家具,还是得再攒攒工业券才行。
但普通的家具,他还是能买几样的。
“明天请个假,去百货大楼逛逛。”
家具的事儿有了眉目。
接下来,他就该收拾下自己,然后为相亲准备些好菜。
所以刚买的公鸡,他决定就先不炖了。
给它倒了点儿水和棒子面,养两天再杀。
这年头,饭桌上有一道小鸡炖蘑菇,就算是一道硬菜了。
可他总觉得,相亲就一道小鸡炖蘑菇,仍有些少。
但没关系,他有系统啊。
每日情报系统,每天提供一条一星情报。
三条一星情报,可以合成一条二星情报。
星数越多,情报的价值越高,目前最多有三星。
比如,他今日刷新的一星情报是:
【今晚,什刹海北岸,鲫鱼、鲤鱼进入半休眠状态,群聚于冰层下避寒】
大量鱼群聚集。
这是每一个钓鱼佬梦寐以求的钓位。
只要砸开冰窟窿,不用打窝,随便下杆,鱼就很容易被钓上来了。
“晚上是不是可以钓鱼去?”
李卫东心动了,估计一两个小时,就能钓上来十几斤。
这样不仅能丰富相亲那天的食材,还能卖给轧钢厂的食堂,换些钱用。
一举两得。
“那就这么定了,吃过晚饭,我就上什刹海夜钓去。”
李卫东作出决定后,开始忙活晚饭。
他下到这院里公用的地窖里,从自家的土豆筐里,挑了三个大的上来。
各家的公用一个地窖,为了防止有人拿错和多拿,就会在每一样东西上面留下自家的记号。
李卫东没留记号也不会拿错,毕竟没有记号的就是他家的了。
“吃了吗陈大妈?”
水池边,陈大妈正在洗抹布,李卫东拿着土豆过去,排队等着用水,日常打了声招呼。
“下午我回来的晚,饭还没做好呢,你吃了吗?”
“没呢,我刚把棒子面粥煮上,等会儿寻思再炖几个土豆。”
“那也挺好。”陈大妈拧干抹布,说:“行了,你用水吧。”
“诶。”
李卫东洗干净土豆,回到了家里切成小块。
等到棒子面粥煮好了,他换另一个锅,用酱油把土豆炖了出来。
在缺肉的年头,酱油是老百姓一个极为重要的调味品,菜里除了盐,就靠它提味下饭。
酱油凭副食本供应,每户每月一斤,北冰洋汽水瓶那么大的瓶子,也就够一两瓶的。
谁家做饭的时候酱油不够用了,就跟邻居借,还的时候,往往要多还一指高作为利息。
除了做菜用,有时家里没菜了,就煮一碗稠粥,倒上点儿酱油,也能吃得下去。
要是家里再有猪油就更好了,从盛猪油的搪瓷盆里挖一勺猪油,在稠粥豁楞开,那绝对是一种享受。
土豆基本只有盐味和酱油味,棒子面粥更是寡淡无味。
这让特别喜欢小动物,上辈子每顿饭不能少的李卫东,感觉没什么食欲。
但一会儿要出去夜钓,会消耗很多体力,他还是得吃饱喝足了。
半个小时后,他填饱了肚子,趁着碗热刷了出来。
看着家里收拾妥当,他就来到了对门西厢房。
“笃笃笃~”
“谁呀……哟,卫东你怎么来了?”
“三大爷,我来借一下您的自行车和钓鱼竿,一会儿我想钓鱼去。”
“这么冷的天儿,你晚上要去钓鱼?”闫阜贵差点以为自己耳朵不好使了。
“是啊,谁让我白天要上班儿,实在抽不出时间,就只能晚上抽空过过钓鱼的瘾了。”
“钓鱼能有什么瘾头?”
闫阜贵不理解,自己天天去钓鱼,也没见着上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