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要相亲了

1964年冬,京城,南锣鼓巷。

傍晚。

李卫东从鸽子市回来,拎着一只绑着红绳的公鸡和干香菇往家走。

这鸡竟然要两块钱一只!

他感到惊讶,不是因为价格低,而是太贵了。

如今的工人平均工资只有三十块,两块钱相当于两天的收入。

换成后世,就是月工资六千块钱的职工,拿出四百块钱买了一只活鸡。

这价真黑啊。

但凡能在菜市场买到鸡,李卫东绝不会去鸽子市。

这年头物资定量供应,鸡鸭鹅等家禽,每年只在春节、国庆、中秋才会集中供应一次。

他想吃鸡,只能去鸽子市碰运气,那地是黑市,价格普遍较高。

菜市场上一块钱的鸡,鸽子市敢卖两块钱,还不一定能买到。

看来他以后必须想办法,跟厂里的采购员,跟公社的干部,这些能接触到物资的人处好关系了。

李卫东不愿意整天吃素,哪怕是六十年代,物资匮乏,他也要让自己吃好喝好。

往家走,经过一条胡同。

青砖灰瓦的院墙上写着“除四害讲卫生”的粉笔字,电线杆上的大喇叭正播放着《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

这歌每天到点儿就放,街道放,厂里也放。

李卫东耳朵都磨出了茧子,上辈子他只知道歌名,却不知道怎么唱,现在也能哼上几句了。

穿着工装,哼着《东方红》,胸口别着领袖像章,他这也算是融入火红年代了吧。

“刘大爷遛弯儿去啊?”

李卫东遇见隔壁院的刘大爷,前身留下的习惯,让他不由自主的打了声招呼。

“遛弯儿去。你刚下班啊?”

刘大爷佝偻着腰,双手背在后面,见到李卫东停下。

“刚下班回来。”李卫东笑着说。

刘大爷注意到他拎着的东西,“哟,你还买鸡了?”

“是啊刘大爷,下班儿我就去了趟东单菜市场,晚上打算打牙祭。”

李卫东笑呵呵的说着,就继续往前走。

又跟几个街坊邻居打声招呼,他们跟刘大爷一样,注意到了他买的公鸡。

有的大妈当面问一嘴,羡慕他今晚有肉吃。

有的在他走后嚼舌根子,说他买肉吃,不过日子了。

李卫东听得一清二楚,却也懒得管。

恨人有,笑人无,嫌人穷,怕人富。

古今中外,这人性都这样,圣人来了也没辙啊。

李卫东往前走,绕过几个扔沙包、跳皮筋、闹闹哄哄的孩子,转过弯就是九十五号院。

没错,南锣鼓巷九十五号院。

这里就是《情满四合院》的世界中心。

上辈子,李卫东被一辆货车撞了,醒来就到了这地方。

经过初来时的疑惑、彷徨、惊讶、兴奋,他渐渐接受了穿越的事实。

毕竟这辈子,他的条件不错。

二十一岁,无父无母,大学生,分配红星轧钢厂,十二级技术员,在四合院有两间房。

如今住在这部剧的世界中心,免不了要跟原著中的人物接触。

李卫东原本是有些抵触的。

毕竟,他受到前世看过的这部剧的同人文影响。

什么道德天尊、白莲圣女、舔狗战神、亡灵法师、天生盗圣……

这座四合院简直是妖魔鬼怪大杂烩。

可他这一周实际住下来才发现,自己的这些街坊邻居,其实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

只不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他们各有各的活法。

于是,李卫东就从一开始的抵触,变得愿意接触和相处。

毕竟他要和这些人做上起码十几年的邻居,和睦一点儿,总比成天打闹强。

更何况,他还想娶妻生子,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那就更有必要融入这个院了。

后世的女人,彩礼张口就要几十万,还不能保证是几手。

娶回家啥也不干,还整天抱怨嫁错了人。

而这年头,姑娘一般都比较朴实,嫁一个人就是一辈子,做家务都是基本功。

彩礼更是低,城里的姑娘十块左右,乡下只要五块六块。

甚至三年前的困难时期,给五斤棒子面就能娶回家了。

可以说,结婚的性价比极高。

所以,他就找了帽儿胡同的孙媒婆,帮自己介绍对象。

如今国家号召人多力量大,鼓励生育,街道办就给适龄男女青年介绍对象。

这孙媒婆在街道办登记的媒婆里,都属于能力出众的一类,因此好多人都找她帮忙。

算算时间,这两天就该有消息了。

李卫东还挺期待。

不知道孙媒婆会给他介绍一什么姑娘,脸好不好看,温不温柔,腿长不长。

他喜欢腿长的,如果又长又白又滑,那就更好了。

大门往里是一排倒座房。

搁以前,这里是府里下人住的地方,正经主人家住的屋还得往里走。

李卫东过了前院院门,就到了一进院,也就是前院。

一共住着五六户人家,只有一个水龙头,到处搭的煤棚,杂物也乱摆乱放。

这就是标准的大杂院。

现在住在这里的,大部分都是租户,月月给街道办或工厂拿房租。

但只要一直住着,等到将来住房改革,这公家的房产立马就属于个人。

摇身一变,就是价值几个亿的四合院,个个都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了。

所以,现在占据两间房子的李卫东,就是将来千万富翁的一名了。

“卫东啊,你可算回来了。”

院子里,孙媒婆正在跟三大妈等人聊天,这时见到李卫东下班回家,立马喜笑颜开,迎了上去。

“孙大妈来了啊,是不是给我介绍对象的事儿有信了?”

李卫东一下就猜出她的来意,顿时好奇她给自己介绍一什么样的姑娘。

“有了,走走,进屋,我好好跟你说说。”

孙媒婆笑着往东厢房走,不想在外面说,免得介绍的姑娘条件太好,再被他三大妈抱怨个不停。

“好,那进屋说吧。”

李卫东掏钥匙,将东厢房门打开。

孙媒婆跟着进了屋,又将门关好。

门外面,几位大妈在院子里议论。

“看见了吗?这李卫东买了一只鸡。”

三大妈咽了咽口水,她都快忘了鸡肉是什么味儿的了。

二大妈酸溜溜的说:“这大学生啊,就是一点不会过日子。”

“可不,我家都半个月没沾荤腥了。”

……

东厢房里,炉子昨晚封了火。

所谓封火,就是指在晚上睡觉前,用湿煤泥封住炉口,留一个小孔通风,防止炉火熄灭,可以取暖一晚上。

早上李卫东在外面吃的早点,就没动火,

下班回到家,这会儿炉子早就灭了,屋子清清凉凉。

“孙大妈你先坐,吃点儿花生,我把炉子点着,咱们暖和暖和再说事儿。”

李卫东热情的抓来一把花生,又拎起暖水瓶,给她倒了杯热水。

孙媒婆剥着花生吃,笑呵呵道:“你忙就行,我跟你说说那姑娘的条件,保准你听了满意。”

“行,孙大妈,你给我介绍那姑娘叫什么呀?”

李卫东一边问,一边忙着点炉子。

他先把炉膛清理一下,又将一张旧报纸揉皱了,塞入炉膛底部,上面放一把引火的枯树枝。

擦着火柴,把底下的报纸给点着,火焰会逐渐引燃枯树枝。

然后就拿火钳子,往里放入一块蜂窝煤,确保孔洞对齐以利于通风。

最后用扇子对着炉底的风门扇风,帮助火势蔓延,炉子就越烧越旺。

孙媒婆将那姑娘的年龄、模样、工作、成分、家庭情况一说。

李卫东立马对她有了一个基本印象。

她叫陈雪,比自己小一岁,二十,年龄正好。

长得五官端正,皮肤很白,就是有点瘦,不过他就喜欢瘦的。

她的成分是三代雇农,这个跟自己一样,也没啥问题。

家里父母双全,还有一个姐一个哥,都是城市户口。

她现在是北新桥百货商店的营业员,一个月三十三块钱,工资不算低。

但最关键的,还是营业员这个工作吃香。

因为这年头物资匮乏,什么都需要凭票供应,而营业员近水楼台先得月。

往往店里进了什么稀罕物资,还不等摆到柜台上,她们就先给自己留下了。

而普通人想买,除了找营业员托关系,就是自个儿排队半天,可能排到了物资都卖没了。

李卫东对她的基本条件很满意,问道:“孙大妈,你跟她说了我这边的情况了吗?”

“说了,你不是大学生,在轧钢厂当技术员吗?

人家父母一听,你一个月工资62块钱,还这么有文化,对你可满意了。”

孙媒婆笑着说道。

这么好的条件,她给人说媒十几年,也没见过几个。

要是她有闺女,早就介绍给他了,不要彩礼都行啊。

孙媒婆又问:“怎么样?找个时间,你们俩见见吧?”

“行,那就见见吧。”

李卫东想到这年头都是单休,就建议:“后天不就是周末了吗?那就周末中午吧,

到时候,还要麻烦孙大妈带她来我这儿。”

“诶唷,不麻烦,她离你这儿也没多远,我带她过来就行了。”

条件好的一方答应,这门亲事八字就有一撇了。

孙媒婆喜上眉梢。

她现在说成一个大学生,传出去了,肯定会有更多人找她介绍的。

往后,她这说媒拉纤的活儿,不就越来越好干了吗?

事情谈妥,李卫东送孙媒婆出了东厢房。

等孙媒婆前脚刚走,三大妈后脚又找过来。

“卫东,那姑娘你还满意吗?什么时候见面?”

三大妈八卦的问道,眼睛却朝房里看去,惦记着那只公鸡。

要是让自家帮忙杀了,留不下鸡杂,好歹也能留点儿鸡血吧。

鸡血豆腐炖白菜,今天晚饭,不就能加一道荤菜了嘛。

家里好久没荤腥了,她光是想想,就忍不住咽口水。

“还行。等周末,孙大妈带她来见面,到时候我再相看相看。”

李卫东看着三大妈的眼神,就知道她在惦记什么,心里无语。

真不愧跟闫阜贵是两口子,只要有一点儿便宜就想占是吧?

李卫东为了断她的心思,抢在她开口前问道:

“对了三大妈,你家里有干木耳吗?

这玩意和鸡一块炖应该挺香的,我寻思跟你借点儿。”

“那不巧,我家没这个,你去别人家问问吧。”

三大妈连忙拒绝。

她上别家要颗葱,掰瓣蒜,捏点儿盐面儿什么的,就没还回去过。

哪敢把干木耳给人借出去,就怕有去无回。

随便找个理由,三大妈回家去了,省得李卫东再管她借别的。

看着她进了西厢房的门,李卫东摇摇头。

这三大妈两口子真是跟貔貅一样,有进无出,死抠死抠的。

李卫东上了个厕所,回到了东厢房。

这间和南边的耳房,都是轧钢厂分给他住的。

加一起,接近五十平米了。

哪怕四十年后,四九城的人均住宅面积也没有这么多。

看了一圈儿屋里,木床、木箱、圆桌、条凳、铁皮炉子。

这就是他目前,家里的全部家具了,可以说家徒四壁也不为过。

“有些寒碜啊。”李卫东难以接受。

他这屋没有橱柜,碗筷只能放在圆桌上,相当占地方。

也没有洗脸架,每天洗脸他不得不蹲地上,用印着红牡丹的搪瓷盆,撅着腚洗,那叫一个费劲。

前身之前一个人的时候,倒是能凑合着过。

但是,他这不马上要相亲了嘛。

日后结了婚,就不能让媳妇儿跟自己过这种日子了。

他得换一套新家具。

这年头置办家具的方式,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是去王府井百货大楼、西单商场的家具柜台,直接花钱搭上一定的工业券购买新家具。

或者去北新桥、天桥等地的信托商店买二手的家具。

第二种是国营大厂,比如轧钢厂,会分配家具票或直接发放简易家具。

比如单身职工配发一个大木箱,他屋里那个放衣服的木箱就是厂里发的。

还有双职工结婚可申请大衣柜、双人床的家具票等等,算是职工福利。

他现在还没结婚,短期不作考虑。

第三种是自己动手,或者请人打造家具。

这个前者费工夫还不一定能成,后者售价较高,不划算。

所以只剩下第一种方式,对他来说比较合适。

李卫东翻了翻前身留下的积蓄,三百七十三块钱,还有三十张工业券。

如果想买高档、紧俏的家具,还是得再攒攒工业券才行。

但普通的家具,他还是能买几样的。

“明天请个假,去百货大楼逛逛。”

家具的事儿有了眉目。

接下来,他就该收拾下自己,然后为相亲准备些好菜。

所以刚买的公鸡,他决定就先不炖了。

给它倒了点儿水和棒子面,养两天再杀。

这年头,饭桌上有一道小鸡炖蘑菇,就算是一道硬菜了。

可他总觉得,相亲就一道小鸡炖蘑菇,仍有些少。

但没关系,他有系统啊。

每日情报系统,每天提供一条一星情报。

三条一星情报,可以合成一条二星情报。

星数越多,情报的价值越高,目前最多有三星。

比如,他今日刷新的一星情报是:

【今晚,什刹海北岸,鲫鱼、鲤鱼进入半休眠状态,群聚于冰层下避寒】

大量鱼群聚集。

这是每一个钓鱼佬梦寐以求的钓位。

只要砸开冰窟窿,不用打窝,随便下杆,鱼就很容易被钓上来了。

“晚上是不是可以钓鱼去?”

李卫东心动了,估计一两个小时,就能钓上来十几斤。

这样不仅能丰富相亲那天的食材,还能卖给轧钢厂的食堂,换些钱用。

一举两得。

“那就这么定了,吃过晚饭,我就上什刹海夜钓去。”

李卫东作出决定后,开始忙活晚饭。

他下到这院里公用的地窖里,从自家的土豆筐里,挑了三个大的上来。

各家的公用一个地窖,为了防止有人拿错和多拿,就会在每一样东西上面留下自家的记号。

李卫东没留记号也不会拿错,毕竟没有记号的就是他家的了。

“吃了吗陈大妈?”

水池边,陈大妈正在洗抹布,李卫东拿着土豆过去,排队等着用水,日常打了声招呼。

“下午我回来的晚,饭还没做好呢,你吃了吗?”

“没呢,我刚把棒子面粥煮上,等会儿寻思再炖几个土豆。”

“那也挺好。”陈大妈拧干抹布,说:“行了,你用水吧。”

“诶。”

李卫东洗干净土豆,回到了家里切成小块。

等到棒子面粥煮好了,他换另一个锅,用酱油把土豆炖了出来。

在缺肉的年头,酱油是老百姓一个极为重要的调味品,菜里除了盐,就靠它提味下饭。

酱油凭副食本供应,每户每月一斤,北冰洋汽水瓶那么大的瓶子,也就够一两瓶的。

谁家做饭的时候酱油不够用了,就跟邻居借,还的时候,往往要多还一指高作为利息。

除了做菜用,有时家里没菜了,就煮一碗稠粥,倒上点儿酱油,也能吃得下去。

要是家里再有猪油就更好了,从盛猪油的搪瓷盆里挖一勺猪油,在稠粥豁楞开,那绝对是一种享受。

土豆基本只有盐味和酱油味,棒子面粥更是寡淡无味。

这让特别喜欢小动物,上辈子每顿饭不能少的李卫东,感觉没什么食欲。

但一会儿要出去夜钓,会消耗很多体力,他还是得吃饱喝足了。

半个小时后,他填饱了肚子,趁着碗热刷了出来。

看着家里收拾妥当,他就来到了对门西厢房。

“笃笃笃~”

“谁呀……哟,卫东你怎么来了?”

“三大爷,我来借一下您的自行车和钓鱼竿,一会儿我想钓鱼去。”

“这么冷的天儿,你晚上要去钓鱼?”闫阜贵差点以为自己耳朵不好使了。

“是啊,谁让我白天要上班儿,实在抽不出时间,就只能晚上抽空过过钓鱼的瘾了。”

“钓鱼能有什么瘾头?”

闫阜贵不理解,自己天天去钓鱼,也没见着上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