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孔融过冀州 偶遇陈昭论医术

冀州的初秋,天高云淡。官道上一辆装饰古朴的马车缓缓而行,车辕两侧书有“孔府”二字,车帘内不时传出朗朗读书声。车内坐着的正是年仅十六岁却已名满天下的孔融,他手持竹简,目光却不时望向窗外萧条的田野。

“公子,前方就是巨鹿地界了。”车夫的声音传来,“听闻此处太平道势力庞大,咱们可要绕路?”

孔融合起竹简,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不必。我早闻太平道以医术济民,正想亲眼见识一番。”

马车停在巨鹿村外,孔融信步而入,却见村头广场上人头攒动。一座高台之上,一名青年正手持草药向众人讲解:“这是紫苏,可解鱼蟹之毒;此乃艾草,晒干点燃可驱虫避疫......”

“此人便是张角?”孔融低声询问身旁村民。

“这是我们太平道的陈昭先生!”村民满脸自豪,“张角天师外出议事去了,陈先生代为主持义诊。”

孔融饶有兴致地挤入人群,正听见陈昭说道:“病症千变万化,不可拘泥于古法。就像这伤寒,传统医书言‘病在表则汗之’,但若患者体质虚弱,强行发汗反而伤身......”

“先生此言差矣!”孔融忍不住出声,“《黄帝内经》有云‘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此乃医家定论,岂容质疑?”

众人纷纷回头,陈昭却不恼,微笑着拱手:“这位公子高见。不过在下曾遇一病例,患者高热无汗,按古法发汗后竟致虚脱。后改用滋阴解表之法,方得痊愈。可见医道需与时俱进。”

孔融微微一怔,没想到对方如此谦和,不由得来了兴致:“那依先生之见,当如何辩证?”

“以现代医理观之,”陈昭从袖中取出一卷自制的解剖图,“人体犹如精密之器械,脏腑经络相互关联。治病需究其根本,而非只看表象。比如这肺部疾病,除了传统的止咳平喘,更要关注是否有炎症......”

“现代医理?这是何意?”孔融凑近细看解剖图,上面详细标注着心脏、肺叶等器官,与传统医书大相径庭。

“此乃源自千年之后的医学理念。”陈昭笑着解释,见孔融面露震惊,又补充道,“公子博览群书,可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孔融抚掌大笑:“妙!妙!久闻太平道医术神奇,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我孔融虽不通医道,却也知‘学无止境’。先生可否借一步说话?”

两人来到医馆后院,陈昭取出自制的听诊竹筒:“公子可将此物贴于胸口,便能听见心跳与呼吸之声,以此判断病情。”

孔融好奇地接过,贴在自己胸口,半晌后惊呼:“竟如此清晰!这...这简直是神技!”

正说着,张宁匆匆跑来:“陈先生,城西李老汉的孙子突发急症,浑身抽搐!”

“走!”陈昭抓起药箱,又转头对孔融说,“公子若有兴趣,不妨同去。”

孔融毫不犹豫跟上。病患家中,孩子正痛苦地翻滚,牙关紧咬。陈昭迅速从药箱中取出银针,找准穴位刺入,又让张宁准备温水和草药。

“此乃癫痫之症。”陈昭一边施针一边解释,“现代医理认为,此病与脑部异常放电有关。传统镇惊安神之法虽有效,但需配合......”

孔融目不转睛地看着,心中震撼不已。待孩子症状缓解,他忍不住叹道:“先生之医术,已超越当世。不知可否将这些医理著书立说,传于后世?”

“求之不得。”陈昭点头,“只是如今局势动荡,太平道既要抵御官军,又要救治百姓,实在分身乏术。”

孔融沉思片刻,突然拱手:“孔某不才,愿助先生整理医书!我孔府藏书万卷,亦可供先生参考。”

陈昭大喜过望:“若得孔公子相助,实乃苍生之福!不过此事凶险,张让等人视太平道为眼中钉,恐会牵连公子。”

“我孔融岂会惧这些阉党!”孔融神色凛然,“当年我为救名士张俭,全家蒙难也未曾退缩。今日能为医道尽一份力,虽死无憾!”

两人相视而笑,击掌为盟。而此时的洛阳城,张让正收到密探传来的消息:“大人,孔融在巨鹿与陈昭来往密切!”

“孔融?”张让眼中闪过一丝阴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传令下去,密切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若敢与太平道勾结,哼......”

夜色渐深,巨鹿村医馆内烛火通明。陈昭和孔融相对而坐,竹简上的字迹在跳动的烛光中熠熠生辉。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场偶然的相遇,不仅将改变两人的命运,更将在医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