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许攸设税则 均贫富政策初行

巨鹿村议事厅内,案几上堆满了竹简与账簿,烛火摇曳下,许攸眉头紧锁,手中的狼毫在羊皮纸上沙沙作响。自马钧的指南车助力太平道在战场上连获奇功后,辖内商贸往来愈发频繁,可贫富差距也随之显现,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许先生,又起争执了!”一名乡绅匆匆闯入,面色涨红,“城南的绸缎庄老板拒不缴税,还扬言太平道的税赋不公!”

许攸放下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来得正好。太平道的税赋,本就该明明白白。召集各地商贾、农户,半个时辰后在此议事,我要当面说清新税则。”

半个时辰后,议事厅内挤满了人。商贾们衣着光鲜,聚在一侧交头接耳;农户们则穿着粗布麻衣,局促地站在角落。陈昭环视众人,沉声道:“今日请诸位来,是为了定下太平道的税赋之法。许先生,由你来主持。”

许攸展开一卷竹简,朗声道:“太平道税则,核心在‘均贫富’三字。以往按田亩、商铺征税,看似公平,实则富人纳税轻松,穷人负担沉重。从今日起,税赋按收入多寡分级!”

他顿了顿,指向竹简上的条文:“年收入百贯以下者,免税;百贯至五百贯,纳税一成;五百贯以上,纳税三成;千贯以上,纳税五成!越是富贵,缴税越多!”

此言一出,厅内顿时炸开了锅。绸缎庄老板跳出来,满脸涨红:“荒谬!如此征税,我等商贾还如何经商?这分明是劫富济贫!”

“这位老板,话可不能这么说。”许攸不慌不忙,取出一卷账册,“去年大旱,太平道开仓放粮,修缮水渠,钱从何来?如今太平道护佑诸位平安经商,收些税赋,难道不合理?”

他转向农户们:“各位乡亲,以往灾年,你们卖儿鬻女缴田赋,可如今免税,日子是否好过些?”

一位老农颤巍巍地开口:“许先生说得对!去年要不是太平道免了税,俺们一家子早饿死了!”

商贾们仍不甘心,有人喊道:“就算分级征税,也该有个上限!不然赚得越多,岂不是越吃亏?”

“问得好!”许攸点头,“年收入万贯以上者,纳税七成封顶。但作为回报,太平道会为你们提供商路保护、货物保险。”他展开一张地图,“看,这是新规划的商道,沿途设有驿站、护卫;这是保险契约,货物损毁,太平道按价赔偿。”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一位粮商摸着胡须,若有所思:“如此说来,虽税赋加重,但风险也小了许多。只是......如何保证公平征税?”

“这便要靠大家监督。”许攸拿出一叠印着太平道印玺的文书,“每笔税赋都会登记在册,一式三份,商户、税吏、官府各执一份。若发现税吏贪污,举报属实者,奖励罚金的一半!”

陈昭补充道:“太平道的税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修建学堂、医馆,训练军队,都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他目光扫过众人,“若有更好的建议,尽管提出。”

一位年轻的木匠站出来:“许先生,我们手艺人收入不稳定,该如何缴税?”

“问得好!”许攸立刻记录,“手艺人按季度申报收入,丰年多缴,歉年少缴。另外,凡参与太平道公共建设者,可抵扣税赋。”

经过整日的商议,新税则终于敲定。许攸将最终版本呈给陈昭:“大哥,此税则兼顾各方利益,既能充盈国库,又可缩小贫富差距。只是推行初期,恐怕阻力不小。”

陈昭点头,神色坚定:“明日起,在各郡县设立税政司,公开征税流程。我会亲自巡视,谁敢阻挠,严惩不贷!”

然而,税则推行首日,就遇到了麻烦。城北的盐商勾结税吏,虚报收入。许攸接到举报后,带着执法队连夜查账。

“你们好大的胆子!”许攸将账本摔在桌上,“私改账目,偷逃税赋,按律当没收全部财产!”

盐商吓得跪地求饶:“许先生饶命!小人一时糊涂......”

“念你初犯,罚款千贯,税吏革职查办!”许攸厉声道,“回去告诉所有人,太平道的律法,谁都不能触犯!”

此事传开后,再无人敢偷逃税赋。新税则推行三个月,太平道的国库日渐充盈,学堂、医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百姓们编出歌谣传唱:“太平税,均贫富,商户农户都拥护。取之于民用于民,日子越过越富足!”

而在洛阳,张让看着密探送来的税则情报,气得将奏折撕得粉碎:“张角这是要收拢天下民心!传令各州郡,严禁效仿太平道的税赋之法!”

但禁令挡不住人心所向。越来越多的流民涌入太平道辖地,各地商贾也纷纷称赞新税则公平合理。许攸设立的税则,不仅为太平道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更让“均贫富”的理念在乱世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