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今世界各国(地区)都在积极推动教育体系创新,探索面向未来的学校新样态和建设路径,以培养在未来社会中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公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也意味着我国的学校教育要致力于培养新质人才,以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和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人类知识传承和理性培养的使命。如今,机器生产带来了信息科技革命,人类不仅拥有了可替代体力的生产工具,还正在无限接近可替代脑力的工具。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冲击了人类关于知识观、学习观甚至是生命观、世界观的哲学思考。当前学校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正在瓦解,未来学校的设计逻辑有可能面临颠覆性的改变。

观察已有的关于未来学校的理论和实践可知,信息技术是其中最有表现力的要素,甚至在某些视角下,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几乎可以和未来学校建设画等号。然而在实践中,也不乏对信息技术改变教育形态、提升学习质量所产生效果的质疑。面对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我们正处于新旧时代交替之际,工业时代形成的强大而稳定的学校教育体系依然在国家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新的体系还远未确立,需要在各个方面不断地探索、试错并最终选择出适合未来时代的学校样态。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技术,可以在整个学校建设体系中多点发力,成为撬动学校改变的支点;加之信息技术本身以指数级的速度进化,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现有学校教育体系中固有矛盾的爆发,为我们打破旧的体系并建设新样态提供了很好的社会实验环境。

基于上述观点,本书梳理了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它们之间更本质的联系,试图通过一些偶发的现象寻找背后的必然逻辑,从单独的要素分析抽取整体的系统关联,从而为建立信息时代视角下的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做出贡献。本书吸纳了当前国内外有关未来学校、智慧教育、学习科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团队多年来在未来学校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力图全面、准确地表达团队对未来学校的学习观、课程观、师生发展、空间设计、治理体系的自洽和贯一的理解,期待可以和各位教育专家、学者,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对未来学校有兴趣的同人相互交流,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正。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团队成员的大力支持,其中,黄诘雅主要完成了本书第二章的资料收集、整理、相关案例加工、图片处理及第四章部分图片处理;杨翘楚主要完成了第三章的资料收集、整理、相关案例分析及图片处理;冯雨涵主要完成了第四章的资料收集、整理和部分图片处理;许婷婷主要完成了第五章和第六章的资料整理和加工,并参与了第一章相关调研和数据分析工作。本书还得到江西省九江市、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及深圳市罗湖未来学校等实验区和实验校的大力支持。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蒋艳、李莎女士不断地提出修改优化意见,牟桂玲编辑高效而细致地进行各种工作指导。在此谨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尽管笔者投入全力,但由于国内外未来学校领域发展一日千里,笔者自身眼界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朋友多多谅解,并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

李葆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