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拉上幼儿园不到一个月,她妈妈已经找过我不止三次,她说孩子出现了很多问题,问我该怎么办,我每次都回答她:“不着急,先看看。”但没多久,这位妈妈又会为新的问题发愁。
其实,朵拉妈妈担忧的问题并不算大问题。比如,她说朵拉以前从不在地上打滚,现在在幼儿园里学会了打滚;还学会通过哭闹来获得想要的东西。这些对三岁多正值模仿敏感期的孩子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但朵拉妈妈认为,这是孩子变坏的开始。
朵拉从小就是个听话又乖巧的孩子,还长得像混血儿,人见人爱。朵拉妈妈也一直非常重视对她的教育,带她上早教,给她读绘本,陪她参加户外运动。所谓付出越多,期望就越高,朵拉妈妈倾心倾力地栽培,自然是想让孩子成为全优宝宝。
可现实并非如此。从儿童的发展特点来讲,孩子三岁以前一直处于被动接收外界事物的阶段,这时他们还在不断地与这个世界建立链接,所以很少主动反馈自身的诉求。三岁以后,孩子渐渐地有了自我意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有了一定的基础,不再单纯地好奇与探索,而是开始试探边界。
朵拉在三岁以前性格温柔,被其他孩子欺负也不懂反抗。然而到了三岁以后,当别人推朵拉一下时,她不仅知道躲开,甚至会主动还击。这些能力并不是父母教给孩子的,而是孩子自我保护的本能。
如果父母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会发现孩子在三岁时变化是最大的,也最容易出现情绪失控。当然,如果父母的情绪足够稳定,有耐心,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空间,允许他们释放和发泄情绪,那么,孩子的情绪失控基本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他们会在情绪释放后立即修复,快速重启新的情绪。
所以我告诉朵拉妈妈,任何时候都不要着急和焦虑,先观察孩子的行为,寻找背后的原因,只有对孩子越加了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果然,一个月后,朵拉妈妈没再为这个问题焦虑过。其实每次我们聊天之后,朵拉妈妈都会发现自身的问题,同时明白孩子所显现的问题并不算什么,反而是自己太过焦虑和担忧孩子了,加上工作压力的影响,才会不停地想纠正孩子的行为。
在生活中,父母的情绪越不稳定,孩子的情绪就越容易失控。孩子三岁时不仅会出现反叛心理,还会出现执拗敏感期和秩序敏感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对事、物、人都有了新的认知,这种认知将会促使他们形成最初的世界观。
那么,怎样才能做个情绪稳定的父母呢?首先不要着急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孩子在地上打滚一次,并不代表他就是个爱撒泼打滚、不听话的孩子;孩子喜欢扔东西,并不代表他爱发脾气,或许他只是想寻求父母的关注。
父母希望孩子怎么做,就要教会他们怎么做。比如,你希望孩子不要扔东西,好好说话,那么就告诉孩子:“下次你告诉妈妈,你想干什么,妈妈会第一时间来帮你。”是的,妈妈一定要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妈妈有听到他的诉求,并能在妈妈那里得到解决。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不会采取其他方式来寻求关注。
很多孩子做出吼叫、发脾气、摔东西等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模仿行为。如果父母曾经冲他们发脾气、吼叫,那么孩子就明白这样做能够震慑他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模仿行为大概会出现一两次,最后就会形成习惯。所以父母需要情绪稳定,不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乱摔东西,孩子也就不会学习这种行为。
一般来说,情商培养的基础是情绪行为,如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共情能力、社交能力、分享能力等。父母的情绪越稳定,孩子越不会出现易怒的情况。父母的语言、神情、动作,包括父母遇到事情时处理问题的行为,孩子都会潜移默化地记在心里。
我的儿子有个好朋友,他是小区里的小霸王,极为强势,喜欢抢别人的东西,从不肯吃亏。而我的儿子性格温和,很少主动争抢,所以跟他成了好朋友。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并不是完全不讲理,有时候还挺仗义,比如我儿子被其他孩子抢了玩具,他会帮忙抢回来。
这个孩子的父母工作很忙,基本没有时间陪伴和照顾他,全靠奶奶来带他。由于他经常在小区里惹事,奶奶管不住他的时候,通常会以“暴力”制止。这就导致他越来越暴躁,甚至会跟奶奶对着干。
我经常会劝孩子的奶奶不能这样,但老人家在管不住孩子的时候,仍然会直接动手。后来,我只能让儿子少跟这个孩子接触,避免受到影响。因为暴力的尽头只会是暴力,而且暴力永远不可能培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
《父母语言》里提到:父母如果多给孩子鼓励、使用正面的语言交流,孩子也会因此得到更多的爱,拥有健康的身心。父母的语言在儿童成长中,尤其是在智力、情商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而当父母情绪失控对孩子大吼大叫时,孩子在那一刻感受到的是恐惧。这种恐惧甚至会让他们对这个世界产生距离感,仿佛自己被抛弃,孤独和无助的情感会在他们心底烙上深深的痕迹。
我见过一对父母,他们和孩子说话时总是慢条斯理。孩子洒了牛奶时,他们淡定地拿纸巾擦干净桌子,再给孩子换上一杯新牛奶。孩子哭闹时,他们会耐着性子,一遍遍地问孩子需要什么。如果孩子继续哭,他们的情绪也毫无起伏,并不会因为孩子的哭声而暴躁,直到孩子冷静下来,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询问孩子想要做什么。
英国儿童作家约翰·伯宁翰在夏山学校读书时,他最大的感触和收获便是,这所学校的尼尔校长给了所有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爱。后来他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把这个理念继续传递下去:用爱教育出来的孩子,孩子回馈给我们的必然也是爱。
总之,孩子越小,越需要足够的安全感。我们对孩子发的每一次脾气,都将影响孩子一生。只有做个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