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活血化瘀,益气养血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治疗方案

心脏神经官能症又称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是因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症。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以女性居多。主要临床表现有心悸、胸闷、心前区痛、疲乏无力、眩晕、焦虑、失眠、精神不振及善叹息样呼吸等。多在受惊恐、情绪波动、过劳或久病后出现症状或使症状加重。其发病有时作时止、时轻时重的特点。

本病多由于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用,使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受自主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也随之发生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症状。此外,过度劳累、体力活动过少、循环系统缺乏适当锻炼,以致稍有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能适应,产生过度的心血管反应而致本病。

中医将本病归于“心悸”“胸痹”“郁证”“脏燥”等范畴。本病有虚实之分,虚证多由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而致;实证则有痰火扰心,使心神不宁或心血淤阻、心脉不通而造成。

根据辨证的不同,中医将本病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心虚胆怯型。除主要症状外,还伴有烦躁易怒、善惊易恐、寐少多梦、坐卧不安等。治疗时应以疏肝解郁、化瘀通络、养心安神为主。可以采用逍遥散、血府逐瘀汤合方加减进行调治。

(2)心血不足型。除主要症状外,同时伴有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睡眠差、动则心悸加重等。治疗时应以健脾补血、养心安神、化瘀通络为原则。中医常用归脾汤、血府逐瘀汤合方加减进行调治。

(3)阴虚火旺型。主要症状为心悸、胸闷气短同时伴有头晕目眩、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燥咽干。治疗时应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化瘀通络为主。可以采用中药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合方加减进行调治。

(4)血瘀痰阻型。症见心悸兼见头晕目眩、睡眠差、胸痛胸闷较为严重;或见胸中隐痛、呼吸不畅、痰黏不易咳出。针对此证进行治疗时,主要以活血化瘀、行气化痰、养心通络为治疗原则。中医常以失笑散、瓜蒌薤白半夏汤、血府逐瘀汤合方加减进行调治。

中医理论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本病的形成多为气滞血瘀、闭阻心脉。因此在治疗时应采取活血化瘀、通络兼益气养血、舒肝滋阴的方法,同时避免精神因素的刺激。

采用艾灸疗法治疗本病时,分两组处方。第一组为通里、内关、心俞、厥阴俞;第二组为神门、大陵、巨阙、膻中。两组处方可以交替灸之。失眠加安眠、百会;眩晕加风府、风池;疲倦乏力加手足三里;精神不振加神道、神堂。以上各穴均可采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灸法,每日灸治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以休息2~3日,症状较重者可每日灸治2次。若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等穴用隔蒜灸,效果会更好。待症状全部消失后,再灸治1~2个疗程,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