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型城市转型新动能: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
- 李虹等
- 3952字
- 2025-02-27 23:04:56
二、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前的资源型城市
中国的资源开采历史悠久。大约2万年前,已经出现了采集黏土制造陶器的活动,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开始开采金属进行冶炼。从战国时期开始,我国逐渐出现以矿产开采与加工为主的城市,如楚国冶铁中心宛(今河南南阳)、魏国盐业中心解(今山西运城)等。到封建时代晚期,淮南、自贡、景德镇等资源型城市经济日趋发达,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
鸦片战争之后,一批以矿业城市为主的近代资源型城市兴起,通过洋务运动得到发展。1876年,我国第一个近代矿业企业——开平煤矿诞生,为当时洋务派创立的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供应燃料,并在市场上销售。1912年,开平煤矿与新创办的滦州煤矿联合,建立开滦矿务局,该矿区至今仍进行着正常生产。1908年,清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同时政府还成立了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它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并由此产生了近代矿业城市大冶和萍乡。据统计,从鸦片战争开始直至 1949 年,我国已拥有各类矿业城市22座,包括大同(煤炭)、徐州(煤炭)、鞍山(铁矿)等。
2.新中国成立后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
(1)快速发展时期。从1949—1957年,这段时期由于苏联的援助,我国通过进行全国型工业体系建设,提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而随着大型重工业项目建设进程的推进,国家对于能源和原材料需求也迅速增加。同时,这些重点项目里边有相当一部分,如抚顺、阜新、鹤岗等地的大型煤矿项目,本身就是资源产业项目。在这个大背景下,一大批作为原材料工业基地的资源型城市应运而生,为中国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个旧(1951,有色金属)、马鞍山(1956,钢铁)均为这一时代形成的资源型城市。
(2)缓慢发展时期。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大跃进”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的运行,使得国民经济内部各部门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了巨大挫折;随后,中央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大幅压缩工业项目,以保证国民经济恢复平衡。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了波动,1965年底全国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4%,城市总数169个,从1957—1965年,城市数量不但没有增加,还减少了7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也开始变缓,东川(1958,铜矿)、大庆(1960,石油)等城市产生于这一阶段。
(3)停滞时期(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建设出现了停滞和波动,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同时,大三线建设使得资源型城市建设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西南方向,这一方面影响了资源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极大程度上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开发。冷水江(1969,有色金属)就是这一时期建成的。
(4)恢复发展时期(1977—1996年)。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的共识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能源需求迅速增长,从而带动资源型城市快速发展。这一段时间,由于多数资源型城市已经建立,所以更多的是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更新,新的资源型城市较少产生。依托中美合资的平朔煤矿建市的朔州(1989,煤炭)是这段时间建立的代表性资源城市。
(5)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时期(1996年以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得国内矿藏开始不能满足经济对于资源日益膨胀的需求,国外资源进口大幅增加。而国内资源型城市由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规模开发,部分城市逐步进入了资源枯竭期,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显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至此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转型障碍,必须设法向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由于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出现资源匮乏的困境,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先后颁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与《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这两个指导性文件。在2007年文件颁发之后,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开始划定资源枯竭城市名单,首批包括12个资源枯竭城市,2009年确立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2011年确立第三批25个资源枯竭城市。对于资源枯竭城市,财政部将给予财政方面的转移支付,以帮助其进行转型。除此之外,中国政府也在对各地区的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到上述问题,例如在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在东北地区启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利益分配共享机制。以黑龙江省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这四大煤城为重点,研究布局若干现代煤化工及精深加工项目,实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攻坚行动计划。”除国家的政策之外,各地区也纷纷颁布相关文件,支持本地区的资源枯竭城市进行转型,许多资源型城市也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写入“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当中。
(二)主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历程
煤炭工业方面,在建国初期,为支援工业建设,采取了“五统一”的方式,对煤炭生产、交易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与统一,这样的政策初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逐渐限制了煤炭行业的成长,也使得企业丧失了生产的积极性。20世纪80年代左右,政府采取了“两个一起上”的政策以解决长期煤炭不足的问题,允许国家、集体、农民等开采煤矿。之后,随着国家对于煤炭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与税制改革,中国煤炭行业面临较为严重的危机。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企改革的推进,中央政府加大了对煤炭行业的改革,提高了行业的生产效率;经济增长带动了煤炭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了诸多资源环境问题。
钢铁工业方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这段时间为解决钢铁产量不能够满足需要的问题,提出了“以钢为纲”的工作方针,采取了“大跃进”、“大炼钢铁”行动,这一阶段中国钢铁产量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至1978年,我国钢铁产量达到世界第四位的水平。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钢铁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钢铁工业的现代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其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由放权让利变为了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国钢铁行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96年,中国钢铁生产量超过美、日,越居世界第一位。“十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产量不断上升,然而随着近些年来对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虑,中国钢铁行业也开始面临去产能的问题。
石油产业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恢复生产,中国石油工业开始逐渐恢复,特别是玉门油矿,原油产量就占到了当时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这一时期的石油生产主要集中于中国的西部和中部。自1955年起,中国开始对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的石油资源进行勘探与挖掘,至1963年,中国石油已经基本实现自给自足。60年代后,中国开始对东部地区的油田进行勘探与挖掘工作,先后发现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中国石油工业从此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历史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资源型城市为国家经济建设保证原材料供应的同时,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的利税,促进了区域和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就业岗位以及社会保障,提高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提供了充足的工业原料
新中国成立之后,相继建成大庆等石油基地,大同等煤炭基地,鞍山等钢铁基地,铜陵等有色金属基地,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创建了成熟的能源与原材料供应体系,累计生产了原煤529亿吨、原油55亿吨、铁矿石58亿吨、木材20亿立方米。中国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为中国提供了95%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30%以上的农田灌溉用水和饮用水、75%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其中,矿业城市为国家提供了94%的煤炭、80%以上的铁矿石、90%以上的石油、70%以上的天然气。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的1/7,大庆市提供全国原油产量的45%,攀枝花生产的钒、钛产品分别占全国的78%和60%,金川市则贡献了全国绝大部分的镍和铂。1资源型城市为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原料的主要生产来源。
2.增强了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竞争力
首先,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中国资源型城市总数达到全国城市总数的1/3左右,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重点建设的156个重大项目中,有53个项目在资源型城市建设,投资额占到重大项目总投资的将近一半。其次,资源型城市的成长对区域起到了组织和带动的作用,主导和塑造了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由于资源开发,资源型城市为周围的生产带来了大量的市场需求,从而促进了周边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集聚经济,加快了区域总体的发展速度。由于中国资源型城市多数分布于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山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对改善当地经济社会面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最后,资源型城市及资源型企业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利税,为全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直接贡献。
3.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具有起点低、基础薄的特点。建国初期全国城市化率仅有10.6%。随着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一批新型的资源型城市兴起,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被加快。中国现有城市中,约有三分之一是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了一批新型城镇的关联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随着资源开发的进一步深入,还会产生新的资源型城镇,尤其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这将为当地城市化提供最直接的推动。
4.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资源的开发对劳动力产生了较大的需求,资源产业本身提供了许多的就业岗位。据测算,全国资源型城市中就业的资源型产业劳动者约有827万。此外,资源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矿物加工等大量关联产业的发展,而围绕这些产业链又为居民服务业等配套产业提供了就业机会。最后,资源型产业往往属国有性质,承担了很重的社会保障责任,为劳动者提供了各种福利,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保证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