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在新中国发展的历程中,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提供了能源和矿产,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机制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无论经济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提供基础保障作用的功能都不能缺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比较优势发生了彻底的转变,资源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普遍陷入了困境,对此,国家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不断出台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长动能加速转换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实际上是我国经济转型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过多年的政策探索和积累,国家对促进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的思路和政策有了很大的发展。从2017年开始,更加强调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种类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不同问题,通过差异化的政策导向,促进各资源型城市加快建立创新驱动的产业转型升级内生动力机制。在宏观布局上,还结合了中国区域发展进入城市群、城市带驱动的全新格局,形成政策合力、产业合力、集群合力,让资源型城市和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协调互动的方向同步转型。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持续开展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这本书是其城市经济系列研究的第四本著作,在前三本著作—《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数:各地级市转型评价2016》、《中国资源型城市创新指数:各地级市创新能力评价2017》、《中国资源型城市预警指数:各地级市转型预警评价2017》的基础上,本书将研究视角深入延伸到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的层面,全面、深入剖析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境,从根本上认识和剖析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的问题。建立和运用资源型城市内生增长的分析范式,从要素、市场、企业、政府多个层面研究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和内生驱动机制。基于内生增长导向,总结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与政策,以及转型动因动力。应该说,已经切入了问题的核心区域,相信能为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乃至中国经济的创新转型、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刘燕华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