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人论世——孙思邈及其《备急千金要方》

蔡元培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说过:“读古人之书,不可不知其人,论其世。”也就是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知人论世”,这一理论源于《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本是孟子关于交友方法和修身原则的论述,后逐渐发展成为评论诗文的方法,意思是说:读一个人的文章、著作等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为人品格和创作动机,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一个人的作品和思想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今日今时之人,在阅读、品鉴、研究古人的作品时,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相对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古人的作品,进而寻求其对当下现实意义的关照,挖掘其研究价值及其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因而,对孙思邈及其《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千金要方》)展开研究时,首先需要依据“知人论世”之论,对孙思邈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解。

孙思邈(581—682),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著名医药学家。他自幼多病,家人为其看病而倾尽家产,因而他立志从医。幼年时便聪明过人,崇尚老庄、通百家之说,《旧唐书》称其“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后被尊为“孙真人”。孙思邈一生无欲无求,淡泊名利,他多次婉拒隋、唐两朝帝王之邀,谢绝入仕为官。孙思邈一生致力于药物研究,行医采药、为民治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十分重视民间医疗经验,被后世誉为“药王”。因其曾在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的北五台山隐居,后世为了纪念他,改称此山为“药王山”。始建于唐朝时期的药王庙迄今尚存,于20世纪90年代重建时,改名“孙思邈纪念馆”。

孙思邈传世的两部重要医学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目前学界将这两部医学著作合称为《千金方》。其书名正如他在《千金要方》的序中所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千金要方》共30卷,分232门,合方论5 300余首,全书约53万字。第一卷为医学总论,主要论述医德、本草、制药等;之后分列临床各科,计妇科3卷、儿科1卷、五官科1卷、内科15卷(其中10卷按脏腑分述)、外科2卷;另有解毒备急2卷,食治养性2卷,脉学1卷及针灸2卷。从以上所列各科排序可以看出,孙思邈与以往医家不同,他尤其重视妇、儿分科论治,将妇科、儿科置于首要位置,认为“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古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一改往日医家更重视男子诊疗的传统。另外,他还特别重视小儿的养育之道,主张对待小儿不宜过分严苛,也不宜太过散漫,应以“中庸”之法为主,十岁以下不宜“苦精功程”,因为过于聪慧、思虑过多不利于健康,“大器晚成者”更易健康长寿。以下引用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的两段论述,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关照和反思意义。

《千金要方卷五·少小婴孺方·初生出腹第二》:“论曰:儿三岁以上,十岁以下,视其性气高下,即可知其夭寿大略。儿小时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夭,大则顶、颜回之流是也。小儿骨法成就威仪回转迟舒稍费人精神雕琢者,寿。其预知人意回旋敏速者,亦夭,即杨修、孔融之徒是也。由此观之,夭寿大略可知也,亦犹梅花早发不睹岁寒,甘菊晚成,终于年事,是知晚成者,寿之兆也。”

《千金翼方卷第十一·小儿·小儿杂治法第二》:“文王父母有胎教之法,此圣人之道,未及中庸,是以中庸养子,十岁以下,依礼国小,而不得苦精功程,必令儿失心惊惧,及不得苦行杖罚,亦令儿得癫痫。此事大可伤怛。但不得大散大漫,令其志荡。亦不得称赞聪明,尤不得诽毁小儿。十一以上,得渐加严教。此养子之大经也。不依此法,令儿损伤,父母之杀儿也,不得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