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朕的外戚何在?
- 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 秋郢
- 2185字
- 2025-03-27 19:00:11
离开宣室东配殿返回后寝温室时,刘谐已经颇为疲倦。
察看水纹中的画面,本就是极耗费精神的事情,何况还要和蔡邕那样的高才相辩呢?
也幸亏他忍住了冲动,没有作死的去审视王允的下场,否则必然当场晕厥,又不知要像活死人似的躺上多久。
而蔡邕也总算答应了他的要求,还承诺下次带一本《春秋左氏传》。
汉室中兴以来的官学之中,立五经十四博士,《春秋》二博士中,有严氏、颜氏学,皆以公羊传。
后世最为流行的左氏传,如今并非显学,如十余年前的熹平年间,由蔡邕等人主持的官刻石经中,即是采用公羊传为《春秋》之范本。
听说天子要习左氏传,蔡邕又是一番劝谏,然而他性情素来平顺,最后也选择了认可。
刘谐很满意蔡邕的这种性情。
若是换个强硬的师傅,硬是让他遵从师训,他真不一定能相处得来。
躺在榻上,刘谐又想了会水纹中蔡邕的结局。
他有一个猜测,或许正是因自己这番引他为师傅,让他有了天子老师的身份,又渐渐与董卓分开了一些,这才没有受到牵连下狱。
只可惜,董卓死后,王允未能挡住凉州乱军的反扑,长安依旧如历史上那样遭到荼毒。
而蔡邕也为了保护他好不容易充实起来的典籍库,死于乱军的手中……
侍女阿蘋来到天子的榻边,望着他的模样,稍稍犹豫了一会,还是下拜劝谏道:“陛下,奴婢有闻,昔宰予昼寝,夫子责曰:‘朽木不可雕也’。”
都这么疲倦了,午觉都不让我睡会?宰予宰予的,要不真就杀了我得了?
刘谐吐槽了一句这尽职的小侍女,闭着眼睛摆手道:“我没想着要睡,就是在东配殿受了蔡公一番教诲,退而细细思之。”
“陛下是要学经了吗?”小侍女问道,语气有些高兴的模样。
“大概是的罢,”刘谐努力从榻上坐起,吩咐她道,“帮我把平时读的书拿过来。”
“唯。”阿蘋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取来四卷竹简。
刘谐一一展开,第一卷是《尚书·禹贡》,写的是天下地理,想来刘协正在了解这部分内容;第二卷是《易·乾》,是开始的篇章,卷首还有“太傅袁隗敬献”几个小字,是袁隗送给刘协这个学生的。
袁隗担任太傅,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刘协却还只读到开篇,或许是太过深奥?
而这么一卷书放在这里,估计也有些怀念的意味。
这两卷也就罢了,剩下的两卷,一为《令仪颂》,一为《归德赋》,都是刘谐前所未闻的书篇。
他努力看了下内容,似乎是赞颂、怀念女子的内容,不知道怎么就入了刘协的眼?
阿蘋看他翻阅得飞快,提醒他道:“陛下,温室中就这几卷了。若陛下已经看完,奴婢就遣人再去西配殿取来。”
“不急。”刘谐应道,继续翻看手上的《归德赋》,总算在末尾的题跋中,找到了一点端倪。
这一卷书,是刘协的父亲孝灵皇帝,在刘协生母王美人被何皇后所害之后,写下的追思文章。
想来那《令仪颂》,背景也是差不多了……难怪刘协一直留在自己的住处。
抛开天子的身份,这也是个可怜的娃。
刘谐问阿蘋道:“你可知,朕的生母,可还有什么亲属在京中?”
“回禀陛下,奴婢未曾听说过。”阿蘋回道。
那就是没有了。否则的话,阿蘋这般伶俐的侍女,对天子的外戚怎么都会了解一些。
刘谐心里有些遗憾,他现在急需可靠的臂助,外戚乃是天然的盟从。
而且,汉朝的那些外戚,地位似乎都很高?
印象中有好几个大将军,如后世最为人所熟悉的,消灭匈奴的卫青、窦宪等,都是外戚出身。
只要不是何进那样的坑货,有个中人之资,哪怕在董卓之下担任不了太高的官职,只是个郎将、校尉,也都能帮到一些忙罢?
好在还有伏寿,既然生母这边没有,不妨在她那边的戚属中想想办法。
虽然她现在只是贵人,但和皇后也差不了太多。
……,……
下午的时候,贵人伏寿照例由掖门过来探望,刘谐问起了她父兄的事。
“妾身之父闲居家中,五位兄长,长兄名为伏德,已经行过冠礼,在光禄勋为右署侍郎,”伏寿略显惊讶,“陛下何以相询?”
“因前时读先帝《归德赋》,思及亡母,欲显耀外戚,以慰我作为人子的孝心。奈何世道艰难,缈不可得,”刘谐尽量用文言说道。
但限于水平,难免有些不够雅正:“朕还而思之,贵人之亲属,亦为朕之戚属,朝廷当有安置。”
好在伏寿听懂了,提醒他道:“陛下,妾身只是贵人的身份,父兄如何敢与陛下论戚属呢?”
“这是迟早的事情,”刘谐笑道,“他日立皇后,除了你,还会有别人么?”
“陛下……”伏寿心中颇为感动。
略一思索,她向刘谐说道:
“妾身之父素来淡薄仕途。本以家学举孝廉,后以帝婿为五官中郎将、侍中。至妾身受封之后,自认不合再处中朝,辞去了侍中之任,归家治学,想来不乐再仕。”
这不是伏寿在虚言,琅琊伏氏的家风就是如此。
伏氏的先祖伏胜,乃是秦时的博士,焚书坑儒及秦末战乱之后,天下所有的今文《尚书》,包括后汉官学的欧阳、大小夏侯这三脉,都是伏胜传下的道统。
而伏氏则世传家学,清静无竞,从不参与政治和学术争端,关东诸州都称这家为“伏不斗”。
既然如此,刘谐也不好勉强,笑着说道:“令尊风范,让人心折。”
“陛下既思念先妣,欲有所报,妾身倒有一事建言,”伏寿继续说道,“妾身曾听嫡母说起汉室一些故事,昔孝和皇帝、孝顺皇帝,皆非太后嫡出。”
“太后在时,以孝之故,不曾追尊先妣;太后过世,皆追尊上谥,与太后并为先帝皇后。”
“如今何太后已不在,依其故事,亦当追尊先妣为宜。先妣既为先帝皇后,则可明诏天下,征求戚属,或有所得。”
“此议甚好!”刘谐连连称赞。
他虽然不希望打断司徒王允等人的谋划,但自己也不愿甘当傀儡。
所以,他必须建立一定的威望,同时也发展一些亲信掌握武力,以图自保、自强。
而主持追尊亡母为皇后,再顺势征求戚属入朝,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