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朕的母亲如何?
- 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 秋郢
- 2192字
- 2025-03-28 11:02:09
按照后汉的一贯故事,在刘协即位、太后驾崩之后,就该有昔年王美人身边的宦者、宫人等,或者是王美人的亲属之类,向天子揭露内情,帮天子补全孝道之余,自身也获得丰厚的奖赏。
可是,伴随刘协即位的,乃是尽诛宦官、董卓肆虐、关东起兵、西迁长安等一系列动荡,而宫内旧人也为之一空,至今还没人向刘协上书。
以至于现在,刘谐想知道一些王美人的旧事,都不知道找谁。
“或可询于黄门令苗祀。”伏寿建议道。
黄门令秩六百石,统辖宫中宦者。如今宫中没有两千石的太后长乐三卿、皇后大常秋,又禁设掌侍天子左右的比千石中常侍、六百石小黄门,黄门令苗祀即为宦者中的第一人。
伏寿不确定苗祀是否知道什么。但她入掖庭之初,苗祀即为黄门令,从年龄上看,肯定侍奉过先帝不少年头。
刘谐从善如流,派阿蘋前往宦者署召见,很快就把黄门令苗祀带到了温室。
待他伏地拜见之后,刘谐问他道:“你可是先帝跟前的旧人么?”
“回禀陛下,奴婢是建宁三年入宫,熹平五年为比百石中黄门冗从,后为比三百石中黄门,给事禁中,侍奉先帝整整二十余年。”
孝灵先帝去世时,刘谐只有十岁。也就是说,这苗祀必然见过王美人,知道一些旧事……
刘谐心中了然,一问之下,苗祀果然回答道:
“夫人聪慧过人,容貌出众,深得先帝之宠爱,奴婢如何不知?惜当时尚为冗从,未能在先帝、夫人跟前侍奉。”
“陛下问及旧事,奴婢没有亲见。只听说夫人诞下陛下后,陛下甚是喜悦,拟择取吉日,晋升夫人为贵人,夫人却在分娩三月后突然薨逝。”
“可是何太后?”
“宫中确有此类传言。然实情如何,奴婢不知,也不敢以虚言蒙蔽陛下、贵人。”
这倒是个谨慎的。换了另一个宦者,如遗臭后世的十常侍之类,早就顺着天子的心意来禀报了。
哪怕没有事实,也会捏造内情以矜伐己功,邀取幸进。
刘谐心中颇为满意,又问他道:“前年宫中遭兵,宦者死伤殆尽,你是如何脱难的?”
“此皆赖先帝之庇佑,”说起这件事,苗祀的脸色也有所变化:
“先帝驾崩后,诸常侍与小黄门蹇硕争斗甚烈,奴婢不愿卷入,自请为先帝守灵,遂增秩为六百石,为先帝陵园令,事发时未在雒阳宫中。”
陵园令掌守陵园,按时扫除。虽为六百石,但比起同为六百石的小黄门,简直是天渊之别。
毕竟宦官这种身份,其权势、地位完全取决于天子,离天子越近,权势就越大。
有先帝的信重,小黄门蹇硕,一个人即可与十常侍抗衡,甚至威压大将军何进。而苗祀这陵园令,那根本就是和自愿流放差不多了。
一旁侍奉的侍女阿蘋,忽然在伏寿的耳边小声说了几句。
伏寿看了看刘谐,得他点头认可,向苗祀问道:“故东阿侯苗光,与苗令可有所关联?”
“回贵人,乃是奴婢的族祖……奴婢自小家贫无依,遂效仿族祖入宫侍奉。”
“原来如此。”伏寿微微颔首。
等到苗祀离去,她向刘谐解释道:“东阿侯苗光,是孝顺皇帝时的中黄门。因拥立保驾的功劳,与其余十八名宦者一同封侯,号‘十九侯’。”
“但诸人大多恃功而骄,横行不法,纷纷夺爵归田,乃至被诛身死。苗光却以守法谦退,爵位至今承袭。”
刘谐颔首:“如贵人所言,这苗祀颇得家风,合该为黄门令。”
“陛下英明。此人可为陛下用之。”伏寿附和着说道。
这苗祀家风与她家的家风相似,颇合她的心思。
想来也只有这样的宦者,才能得到王允等朝臣的宽恕和认同,担任黄门令这样的宦者重职。
……,……
四天后的望日大朝,虽为天子大会群臣之礼,但与刘谐这个天子,其实没太大的干系。
一应的礼仪流程和布置,参与的朝臣名单等,都有司徒兼尚书令王允安排;刘谐要做的事情并不多,点头应诺即可,倒是蔡邕趁着便利,提前教导了不少礼仪。
需要调整职务、或者用以酬功的州郡地方长吏,由王允和董卓议定之后,尚书台会直接用印,而后下达策书、印绶等。
此所谓“承制策命”,是天子未亲政之前,朝廷通常的运行方式。
册封的通侯、关内侯,以及中枢三公、九卿等,亦由两人议定。相关的诏书,自是需要用到刘协的皇帝行玺。但天子六玺、皇帝符节都在尚书台,同样可以便宜行事,无须经过刘谐。
也就是说,刘谐现在基本上做不了什么事情。
之所以要把一些封赏放在大朝上,由他在名义上作为主持,由诸多朝臣在场作为见证,不过是为了更加彰示庄重,也更加显出排场。
而这样的大朝会,也不需要每月例行召开,有时半年都不见得有一次。其名称叫做朔望大朝,只是由于在召开时,通常会选定最近的朔日或望日而已。
刘谐想要做什么的话,就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时机……
宣室殿是未央宫最大的正殿,东西长五十丈,南北宽十五丈,和刘谐在现代旅游时见过的故宫太和殿相比,几乎大了整整一倍。
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如今尚余古代的飨礼之制,需要在殿中设置席位,大飨群臣,于是宫殿也不得不建得更大一些。
依飨礼三献三祚,并酬赏诸立功朝臣、将吏之后,刘谐望着殿中群臣,又看了看分居两旁侧位的太师董卓、司徒王允、司空种拂,忽然作抽泣之状,并举起衣袖擦拭泪痕。
离得最近的董卓眉头微皱,这可不是事先议定好的状况。
他下意识的按向了腰间佩剑。
前排中二千石的诸特进、诸九卿、诸将军、执金吾、京兆尹,以及二千石将作大匠刘艾,三独座之司隶校尉刘嚣、御史中丞皇甫嵩等,见到董卓的动作,纷纷停止了酬答,颇有人变了脸色。
董卓有剑履上殿的特权,之前集群臣而会,曾有殿中杀人之前科。
不知道这次,又是哪位朝臣犯了忌讳么?
他们这一静下来,第二排的比二千石诸光禄大夫、诸侍中、中郎将、三都尉、五校尉、诸朝侯等,也跟着停止了动作。而后又影响到更后面的其他朝臣。
整个宣室殿内,喧闹的气氛渐渐平息,直至鸦雀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