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一次成功的表演

侧位居于次席的司空种拂,看得较为分明,当即躬身向天子请示道:

“陛下!今日群贤毕至,觥筹交错,共贺太师回军,诚为盛典。陛下既飨群臣,则宜与群臣同乐,何以有此悲声?”

“司空公所言,朕何尝不知?”刘谐语带哽咽:

“然昨晚忽得一梦,有一宫装妇人,自承为朕之生母,向朕哭诉祭祀无着,魂魄无依。朕感慨其情,只觉心中哀恸,醒来时已泪流满面……”

“如今朕高踞殿中,御朝廷之盛典,受群臣之叩拜;生母却名位不显,祭祀无着。其待遇之悬殊,可谓天上地下。朕忝为人子,怎忍心独自享乐呢,如此岂非不孝么?”

刘谐的声音并不洪亮,然而在一片寂静之中,却也清晰可辨。

汉朝极其重视孝道,和名义下专以孝治天下的某圣朝相比,甚至大有过之。除高帝、光武帝这两位奠基之主外,天子的谥号之中,皆冠以“孝”字;朝廷征辟诸郡士子,亦以“孝廉”为科。

如今刘谐打出孝道的名义,一众朝臣哪敢出声质疑?司空种拂哪能继续劝阻?

太常卿马日磾避席而起,上前向刘谐谢罪道:“国家祭祀,乃太常之责。老臣未能审度幽微,体谅天心,实在惭愧无地!”

然后他又向太师董卓、司徒王允一拜:“适才所议之太尉任命,恳请执政收回!”

三公之职,坐而论道,善导天子。他现在已经自承失职,而且是在这事关天子孝道的大节上,如何还能就任?还要不要自己今后的名声了?

司徒王允看了看身边的太师董卓,心中叹了口气。

这是今年除元旦外的第一次朔望大朝,又有太师董卓出席,他好不容易做了全盘的安排。

包括最关键的太尉任命,他也得到了董卓的认可,顺利推举太常卿马日磾擢任。

哪料到横生枝节,天子居然来了这么一出?

众目睽睽之下,事关忠孝大节,想遮掩都不成,直接就让他的这番心思和努力作废了!

更重要的是,太师董卓会不会觉得,天子这番表演,乃是他王允的有心安排?

毕竟天子只有十一岁,如何能知道那些事情,还把时机把握得这么好?

他只好询于前相国府长史、将作大匠刘艾。

这个时候,也只有让这位太师的故吏参与,才能够让他洗清一些嫌疑:“此先帝时旧事,刘卿曾为东观令史,博闻强识,可知其中内情?”

刘艾却婉拒道:“下臣为东观令史时,蔡侍中已为中郎,奉诏校书于东观。若论博闻强识,下臣如何比得上蔡侍中?”

蔡邕深得太师倚重,自然也可以……王允想着,转而向侍中、光禄大夫蔡邕求证。

蔡邕不假思索,随口确认道:

“陛下生母王氏,冀州赵国人也。祖父苞,曾为五官中郎将;父章,居贫不仕,袭父业家于雒阳乡中。会逢乡阅,遂以良家子入掖庭为美人。光和三年腊日,生陛下,次年三月薨。”

王允狐疑的望着蔡邕。他现在怀疑,天子那番话,乃是蔡邕所教。

蔡邕为天子侍讲,这几日颇多接触,此事又关乎孝道之大节,大有教唆的时机和动机。

而他刚才所述的那番内情,估计也早有准备。否则再怎么博闻强识,也不至于随口道出罢!

他不介意为天子追封生母,甚至也不介意蔡邕籍此获得陛下的倚重。但他知道太师董卓讨厌突发的意外,前两次殿中杀人,都是这类缘故。

如今也只能继续补救、打消董卓的疑虑了……

王允躬身向天子奏道:

“陛下孝心诚为可嘉,此事也理所应当。然追尊之仪,须得以光禄大夫持节为使者,改葬皇妣附先帝之陵。如今雒阳正与关东乱军对峙,一时恐有不便……太师以为如何?”

“司徒此言差矣,”司空种拂出言道,“虽有叛乱,雒阳难道不是大汉国土?关东难道不是大汉子民?改葬皇妣,乃大汉盛典,天子孝仪,合于公羊传之‘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的经论,不会有人胆敢阻拦。”

种拂自己就是河南郡雒阳县人。

至于关东起事的诸长吏,和朝臣们大都有着不小的渊源。如果彻底打成叛逆,那他们这些朝臣受不受株连,岂不全在董卓的一念之间?

“正是如此!”

“司空公高见!”

朝臣们纷纷应和道。

眼看殿中众议已成,事情又符合大节,董卓也不为己甚,颔首表示认可:“善!此事可行。”

至此,追尊皇妣王氏为皇后之事,就这么决定了下来。

刘谐松了一口气。

他才来几天,本不想如此张扬,然而事情既然凑巧,机会也实在难得,也就不吝在群臣面前悲情上演了这么一出。

其效果之完美,连他也没有预料到。

一位深明孝道的天子,一位母亲有皇后之名的嫡出天子,一位能利用形势集合众议的天子,哪怕还没有加元服,也已经足够值得众人的效忠。

到飨礼结束、群臣再次下拜时,殿中不少人的态度,明显比之前更加恭敬。

……,……

董卓回到太师府没多久,侍中、中军校尉董璜即来拜见。

他向董卓说道:“今日在宣室殿,仲父就这么坐观着,任群臣附和天子的意见么?”

“那又如何?”董卓淡然道,“天子乃孤所拥立,群臣越是拥戴他,越会聚集在孤的麾下,为孤所驱策。如关东那袁绍,若是也拥戴当今天子,岂能反出朝堂?”

事实上,他前一阵刚收到密报,说袁绍、韩馥等人,正试图拥立大司马、幽州牧刘虞为天子。

刘虞的先世为光武皇帝的废太子、东海恭王刘疆,去大宗已经十分疏远。可当年的光武皇帝,与先汉的大宗不也非常疏远吗?

以刘虞在天下的威望,若果真在袁绍的拥戴下即天子之位,关东叛军声势必然大振,连两袁之间的矛盾也会被压制不少;而朝堂上与袁氏有所关联的朝臣,恐怕会有相当一部分投往河北新朝。

出于这种考虑,他默许了刘谐这次有些出格的举动。

和天子相比,其背后的人,倒是更值得董卓在意。毕竟以天子的阅历和年龄,不可能表现得这般完美。

是司徒、尚书令王允么?董卓心中摇了摇头。

王允似乎并不知情,言语间颇显被动,明显被司空种拂压制;而且到了最后,还把决定权交给了他,让他获得天子的感激。

甚至王允推举的太尉马日磾,也因为在此事中自承失职而辞任,只能下次再另行商议。

马日磾出身司隶扶风,素来与关东没有太多纠葛,也是董卓可以接受的太尉。

换了其他人,例如张温、皇甫嵩等,董卓肯定放心不下,毕竟太尉在职权上是可以掌军的。

这朝政之事,还真彼其娘之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