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七七级中文系

‘七七级’,加‘文学’,再加上‘北大’,对这个时代喜好文科的中国青年,没有比这再荣耀的概念组合。

换个说法,这是‘全国第一大学第一系的第一专业’!

是的,北大是现在全国第一大学,没有其他大学可与北大争锋,就是清华也无法与北大相比。

中文系,正是北大第一系。

而北大中文系三个专业,又以文学专业排名第一!

可想而知,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是何等的天之骄子。

有一种说法是这么评价这时候的北大中文系:文学专业都是专家、诗人,飞扬跋扈,走出来脸都朝天看;新闻专业每个人都整得像世界各大通讯社的大记者;古典文献专业每个人也是校园明星一级的人物。

而就这么50位文学专业学生,齐聚一堂,陈铭章看着一个个同学,这些人毕业后都将是各个领域的精英,只要不是早逝,一个个都做出了一番成就。

50个人,来自基层社会的五行八作。有矿务局、良种场、电务段、气象台、粮库、煤矿、学校、街道......

论身份,有工人、农民、干部、教师、军人、公安、华侨、待业青年、应届毕业生......其中,工、农占去多半,教师、干部大都有知青经历,军人、公安都在农村摔打过。

年龄最大的已经31岁,高中毕业十一年之后续上求学旧梦;而最小的陈铭章,才插队当知青不到一年。

算起来,陈铭章是属于应届生!

就这样一个班,会做出让后来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他们会支撑起北大各系,遍布全国高校。

就像严家炎教授后来所评论的那样:“这是一个从文化断层中崛起、在生活磨难中成长、从十多年积聚的青年才俊中选拔出来的群体,是一个富有思想和才华、能够独立思考的群体。大自然和社会政治的各种‘地震’、‘海啸’、‘天灾’、‘人祸’,他们几乎都经历过;而在即将告别自己的青春年华时,他们恰好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历史早早地把改变民族国运的重担压到他们的肩上,他们中许多人也早就自觉地接过了这副重担。”

也有位著名教授是这么说的,这群人‘英雄辈出,个个了得!’

陈铭章等人,一个个戴着‘北大校徽’!

戴着这枚校徽,让人不由得挺起胸膛,生怕别人看不见这份荣耀。

班主任‘张剑福’走进教室,跟大家进行自我介绍,然后便是同学们自我介绍,让大家彼此认识。

然后便是选班委,班长、副班长之类。

对于选班委,陈铭章不感兴趣,哪怕他是众人中如今最有名气的,是班级里真正的明星。

陈铭章默默地记下同学的名字,然后打量着一些同学。

比如王晓平,在编剧领域名声以后非常大,代表作《刮痧》、《甄嬛传》、《芈月传》,另外她后来还成了导演郑小龙的妻子。

查健英,才女一枚,后世以写杂文、评论、访谈出名,经常到《铿锵三人行》当嘉宾,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当为《八十年代访谈录》。不过此时,查健英因为插队,晒得特别黑,完全像村里人一样。

或者说,除了陈铭章外,其他人因为都是当知青、工人等等,看起来就都像是村里人。

班级里面,除了陈铭章因为《牧马人》、《伤痕》两篇文章最有名气外,陈健功、黄倍佳、王晓平等一批入校前就小有名气的‘业余作者’。

其他人,在创作方面就还没有冒头。

评选班委后,则是分发课程表、教材。

课程表,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在一起上基础课和公共课。而教材上,陈铭章看着都想吐槽,因为恢复高考到现在时间很短,北大都来不及更新教材,还是之前的那一套。

大家领到课程表,教材,看了看时间还早,便在班级里面聊了起来。

查健英聊起自己刚到北大校园时笑着说道:“我骑着自行车站在北大南门外,望着校门上‘北大’愣了愣神。”

“特想掐自己一下。”查健英爽朗地笑出了声,“感觉自己前一天还在地里干活呢,怎么第二天就成大学生了,还是北大!”

说到这里的梦想时,查健英道:“我最想当作家!”

作家,乃是知识分子,绝对的高大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陈铭章听得津津有味着,不管是他们之前的经历,还是他们的理想。

然后很有意思的是,不少人都是结了婚,甚至有孩子的。

有个同学之前当公安几年了,成了家还有了一个女儿,他说:“高考只是试一试,没想到真考上了,通知书下来的时候,觉得这是一件挺麻烦的事儿,生活的惯性一下子被打破了。”

看看,多么凡尔赛!

陈铭章在聊天的时候,说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就说自己只是喜欢看书,喜欢多思考,喜欢写作,他的目标是当个作家,填报志愿他就只填报北大中文系。

“陈铭章同学,难道你就不怕没被北大录取么?”王晓平好奇问道。

陈铭章是整个班里50个同学中年龄最小的。

偏偏还是最有名气的,大家对他能够写出《牧马人》、《伤痕》感到佩服。

陈铭章淡笑道:“我对自己有信心,既然参加高考,那自然要上最好的大学,上最好大学的专业!”

其他人被陈铭章这一份豪气给震惊到,然后忍不住鼓掌喝彩。

“陈铭章同学,你是怎么写出《牧马人》、《伤痕》?”查健英忍不住道:“我也想当作家,你能教教我怎么写文章吗?”

陈铭章笑了笑,介绍自己写作的经历,“其实写作并不难,写的就是我们周边发生的事,我们亲自经历的,或者看新闻、听别人聊起,这些都是积累。”

“写作我也只是刚学,我教不了,我们应该互相学习。”陈铭章说道。

其他人也纷纷说起自身的故事,以及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

毫无疑问,超过一半的人想当作家。

还有一些人,则是想当语文老师,他们填报志愿还以为中文系以后毕业后只能当老师,然后就选择北大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