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母校如慈母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紧接着卢沟桥的烽火,上海八一三事变的炮声响了,浙江的嘉兴、海宁等地,离上海前线较近,再也放不下平整的书桌了。

金庸在嘉兴的老师章克标先生,也是当年亲历事变的最后一位见证人,后在他写的《世纪挥手》这部自传体回忆录中,曾这样回忆当年嘉兴中学在抗战时的一些情况,不妨一读: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上海打起来后,大家还以为不久可以结束战争。所以嘉兴中学还是于九月一日照常开学,照常上课。……

初开学的一段时间,还比较平静,学生照常上课,每天沪杭火车仍通,上海报纸准时投递到达,大家争看战事消息。后来大部分学生搬走了,火车也不大准时了。飞机开始轰炸后,嘉兴城里的住户,也陆陆续续搬迁到城外乡间去躲避了。再后来轰炸比较频繁了,有时一天要来两三次,我们的中学,也开始要逃避了,显然形势更紧张了,……

这时候的嘉兴中学,先是迁移到北部的新塍镇继续上课,这是嘉兴撤退到后方的必经之路。但是,至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五日拂晓时,日军已增兵三个师团,约二十万日军,在大雾的掩护下,日军从杭州湾金山卫、全公亭一带登陆,大肆烧杀,嘉兴危在旦夕,数百名无“家”可归的学生,还留在学校,一时人心惶惶。

但曾经留学过日本的,自一九三一年起担任该校校长的张印通先生,却凭着一颗正义和爱护学生之心,在战争发生的危难之际,不顾经费不足和前途艰辛莫测,毅然挑起了这副重担,他带领整个学校的师生,迅速南迁。这位张校长,甚至还顾不上安置好上有老、下有小,也同样处于危险与困境之中的自己的家庭,他只身带着学生,先期迁移了,他的孩子们,只能后期逃难离开嘉兴。

张校长独自带着学生于十一月十一日匆忙离开新塍,踏上了遥遥无期的千里流亡之路。六天后,三架日机轰炸新塍镇。当晚,数十名日军,还潜入新塍,残酷地杀害了十三名同胞。试想当时如果没有张校长这样的人,毅然牺牲自己个人和家庭的利益,那么在这突然的轰炸中,肯定有部分学生会受伤或被杀害。

至十一月十九日,随着上海的沦陷、国民党军队的西撤,嘉兴终于沦陷。这时的张校长正全力在保护着这批包括查良镛在内的学生转移。因为要转移到后方山区中去,多数学生年龄都很小,大的不过十四五岁,小的只有十二岁,查良镛当年只有十三岁。虽然这些孩子们年弱力薄,但他们却互相扶持着继续前行迁移。

张印通校长和二十多位老师、全体学生,同行、同吃、同住,每到宿营地,都是稻草在地上一铺,就地而卧。每次发一元钱要用好几天,常常买三个铜板的山芋充饥,吃上一只粽子,就是一顿奢侈的美餐了,而在疲惫的流亡途中,老师仍要抓紧时间给学生上课。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学习用品,学生就坐在树荫、屋檐下,老师凭着一块很小的黑板上课。

时已初冬,天气一天比一天冷,战时的教育经费不足,师生常处在冻饿的威胁之中,前无定所,后无接济。队伍过建德、兰溪,走到金华时,长期驻扎嘉兴的苏浙边区绥靖公署主任、淞沪前线总指挥张发奎,被张印通校长带领师生艰难南迁的事迹所感动,派高级参谋,驱车赶来,赠送大洋一千元,言明不需要正式收据。

流亡师生吃山芋,睡泥地,风餐露宿,行程千里,经过近两个月的跋涉,终于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下旬,到达丽水碧湖镇,没有一个人掉队。路上曾有教师力主解散学校,让学生自谋生路,以致人心浮动,大家不知所措。关键时刻,张印通召集全体师生,他说:“只要有我张印通在,我就要对学生负责,坚持到底!”

在嘉兴方面的中学生往金华方面转移时,随着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同是浙江的湖州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是往西天目山方向转移。

当年和查良镛一起亲聆过张印通校长这番话的学生吴慧芳,后来回忆说:“虽时隔近半个世纪,当时的情景,犹历历在目。这响当当的几句话,至今铭刻在我的心中。”

这样的日子,在查良镛年轻的心上留下了很深的烙印。因为战火,他失去了很多宝贵的学习机会;因为战火,他被迫流离失所、饱受煎熬。他看到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无辜的百姓特别是给正在成长的学生,带来了无限的灾难。多少个家庭妻离子散,多少对爱侣劳燕分飞、生死两隔,多少人死在战争中。可以说,这段少年时的苦难历程,使他后来从事新闻报业后,一直坚定地维护和平,反对武力给平民带来灾难。

半个多世纪后,金庸重游母校,非常怀念他崇敬的校长张印通先生。感慨系之,于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日,特为母校嘉兴一中题诗留念。他的诗,充溢着对当年母校的一种感怀:

当年遭寇难,失哺意彷徨。

母校如慈母,育我厚抚养。

去来五十载,重瞻旧学堂。

感怀昔日情,恩德何敢忘。

张印通(杨艳丽拍摄于海宁金庸故居)

这种对母校的感怀,长期梦萦于金庸的心,因为母校和当年的校长——张印通先生,在抗战最危难之际,解救了金庸他们当年“生死系于一线的大难”。

金庸难以忘怀抗战时的张校长给予他的师生之恩,一九九四年,又特地回母校访问,并为他一生所敬重的张印通校长塑像,亲自为张校长纪念铜像揭幕,题写碑额。可谓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作为“儒侠”的金庸,抗战时他和张校长的一幕幕师生相依的情景,还时时梦萦于他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