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儒侠人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版)
- 张建智
- 1557字
- 2025-03-24 16:23:24
三、母亲病亡
金庸在嘉兴中学成立九十周年校庆时,曾对当年抗战时,学生们到处流亡的生活状况,做了如下回忆:“……当时我们才十二三岁,每天要步行七八十里路,风餐露宿,为抗日救国,我们跟学校到后方去;为救亡图存,我们努力学习。走不动了,就唱支歌……”他说,他还记得校长张印通当年对学生的讲话:“只要有我张印通在,我就要对学生负责,坚持到底……”
查良镛与老师、同学踏上流亡之路后,差不多就在同时,在他的家乡海宁沦陷前夕,金庸的父母也带着全家逃难去了。一九三七年九月三十日,海宁至杭州的汽车停开,电信中断。十一月五日中午,日军登陆,炮轰海盐县城,海宁受到严重威胁。十一月十七日,海宁县政府部分人员开始撤离。第二天(也就是查良镛踏上流亡路七天后),县城和各集镇居民,纷纷往浙西山区或偏僻农村避难。他的父母也带着全家逃难,告别美好的家园,渡过钱塘江,在对岸的余姚庵东镇(现归慈溪市)落脚。这里以产盐著称,号称“盐都”。
金庸曾在《倚天屠龙记》第三章特地写到这个地方:“……余岱岩走遍大江南北,见闻实在不少,但从未见过如此奇异的情状,一问土人,不由得哑然失笑,原来那便是盐田……傍晚时分来到余姚县的庵东镇。由此过钱塘江,便到临安,再折向西北行,经江西、湖南省才到湖北武当。晚间无船渡江,只得在庵东镇上找家小店宿了……”金庸写下这个以产盐著称的江南小镇,是为纪念在抗战时,因缺医少药而病亡的最亲爱的母亲。
也就是在那个庵东镇,他的母亲徐禄不幸病了,得了急性菌性痢疾。那时乡山间无医无药,母亲几日里腹疼痢血,食不下咽,几至虚脱。父亲查枢卿,亲自上山采摘草药,和鸡汤让妻子服用。可这些药和鸡汤,终究救不了妻子。爱妻弥留之际,查枢卿悲痛欲绝,日夜守护不肯离开。这一年,查良镛的两个弟弟,良浩只有四岁,良钰只有两岁,尚嗷嗷待哺。远在碧湖的查良镛,也不知什么时候才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
几十年来,金庸在香港时时会在深夜、工作之余,思念母亲。每思之,必是锥心之痛,因为小时候,他母亲是最疼他的。几十年后,他才有机会回到故乡,他终于选择了一个清明时节,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怀念,驾车到庵东镇,去寻访母亲度过生命最后时刻的地方,在母亲的坟墓前摆香祭奠……
就算是几十年过去了,他心中还不禁有些悔恨……在他母亲生病及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刻,作为儿子却不能在身旁服侍,实在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当他每一次想起此事,家乡袁花镇在抗战时的那情那景,又会显现在他眼前。
那时他美丽的家乡饱受了日寇的蹂躏,昔日繁华的江南古镇也从此成了一片废墟,他家的房子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多少代人积累起来的藏书也统统荡然无存;一个长历六百多年、绵延不绝的书香门第、曾经显赫的家族,就此完全中落……这样的遥想,在他心中总蕴含了无限的悲痛,半个世纪后,这家难中不堪回首的一幕浮上心头时,不禁潸然泪下……
一九三八年九月初,联中正式开学,查良镛进了初中部,和沈宝新等同学(正是这位同学,后在香港成了金庸事业的长期合作者),正是和大多数沦陷区来的学生一样,失去了经济来源,完全靠“战区学生救济金”来维持生活和学业。当年联中成立时,按规定将救济费分甲乙丙三等,来自沦陷区的都是甲等救济,一切应缴的费用全免,所有外穿的制服、书籍、伙食全由国家供应,每月发几元零用钱,可以买纸张、文具用品等。
查良镛在校享受甲等救济待遇,穿的衣服都是训练团留下来的军服,内衣裤、鞋袜等衣物则没有着落,就算天寒地冻也只是穿两件单衣,没有袜子,只能赤脚穿草鞋,在受军训时,冻得他咯咯叫。抗战时的学生总是四处颠沛,处于物质最匮乏的苦难时期。可是,也许正由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受了这么一种生活之磨炼,尝尽了人生之苦难,才能使他日后无论遇到何种困难、艰辛,总能去克服、应对;也正缘于有了这种独立的意志,方能使他在人生旅途中,做出了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