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儒侠人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版)
- 张建智
- 1952字
- 2025-03-24 16:23:25
六、留恋湘西
离开衢州石梁,算是高中毕业了。此时在查良镛心目中,他最亲爱的母亲,也因战争而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如今他那年轻的命运又将投向何方呢?那时的中国,政治中心也随抗战而迁移到了西南的重庆,东南半壁江山已不可能有这位年轻人的立足之地。在当时的情况下,作为一位热血的爱国青年,他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到重庆去寻求他的理想之梦。从浙江到西南四川的重庆,遥遥数千里,漫漫而艰辛的长途跋涉,对一个没有多少盘缠的青年人,一路之坎坷就可想而知了。
那时去重庆的男女同学,有一行八人,他们先在衢州航埠乡王浩然家里集中,带着随身衣物和路上吃的炒米,挤上去江西的火车,凭着流亡学生证明可以免票。车上挤满了逃难的男女老少。火车开出浙江,天就下雨了,越下越大,暴雨引起山洪,冲塌了前面好几段铁路路基。车到江西贵溪,浙赣铁路中断,火车停开。
因为连续赶路,日晒雨淋,吃不好睡不好,除了查良镛,另外七个人都病倒了。如此的艰难路程,一行八人到了赣州,只能分手,各自去寻找生路了。
一九四二年冬天,查良镛终于走到了湖南的湘西。从交通上说,那时的湘西是进入四川的重要通道。查良镛到了湘西后,生活上因有同学关系,可稍有安顿;那里美丽而特殊的风光,深深地吸引了这个年轻人的心。查良镛带的盘缠已用得所剩无几,离考期尚远,他决定在同学哥哥开办的私人农场,一边干活,一边复习功课。美丽、贫困而神秘的湘西,成了他临时的栖息地。
在湘西这块风水宝地,查良镛住了一年多,当年的这个边远小城,虽没有五光十色和熙熙攘攘的热闹,但那美丽的山水、烤红薯,以及那动听的民歌,在他心头却永远难以忘却。对于这段湘西最可留恋的生活,金庸后来在香港的《大公报》上也有回忆。
……我曾在湘西住过两年,那地方就是沈从文《边城》这部小说中翠翠的故乡,当地汉人、苗人没有一个不会唱歌,几乎没一个不是出口成歌的歌手,对于他们,唱歌就是言语的一部分。冬天的晚上,我和他们一齐围着地下挖起来的大树根烤火,一面从火堆里捡起烤热了的红薯吃,一面听他们你歌我和地唱着,我就用铅笔一首首地记录下来,一共记了厚厚的三大册,总数有一千余首。这些歌中谈情的数量固然最多,但也颇有相当数量的歌曲是诅咒当时政治的,然而在一般印行的民歌集子中,却很难看到这些东西,那当然是因为怕犯当政者之所忌的关系……
我记得,陪同金庸先生一起游湖州山水,他也多少谈及一些《射雕英雄传》中所描绘的人物,其中谈得最多的是一灯大师、瑛姑,隐居在湘西时的故事情节。当然,也谈及一如《伏尔加纤夫曲》那沅江上的纤夫,在数里长的河谷间,拉纤的劳动人民一代代艰苦生活的状况……一提起湘西,我又会想起,常把沈从文叫“文表叔”的黄永玉先生,他在那篇叫《这些忧郁的碎屑——回忆沈从文表叔》的文章中,写到湘西的一些历史片段,他说:
……那时湘西十县,都由一位名叫陈渠珍的军人管领……在湘西人的心目中,当时的对头是何健,他是湖南省的省长。红军在长征时路过湘西……而在一九三五年、一九三六年前后,蒋介石的力量伸进了湘西……在湘西文化生活方面,那时候的湘西,除“汉武戏”之外,还有“傩堂戏”“阳戏”“木脑壳戏”。到了年终,演“还傩愿戏”时,免不了又有一番热闹……
当然,对于湘西这地方,最著名的应数沈从文的小说了。有时我想,不知查良镛先生之后那收集的湘西民歌,是否保存下来?抗战时他在湘西的那段时间,是否也看过湘西有名的“傩堂戏”或“木脑壳戏”呢?
当年在湘西的查良镛,在那里一边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一边让秀美之景疗治他的心伤。直到一九四三年初夏,大学入学考试时,他才前往重庆参加高考。
当时间流逝了五十多年后,有人问起金庸喜欢中国作家中的哪些作品时,他还是深深地怀念着湘西,他说:“……有人问过我,现代作家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我说我最喜欢湖南作家沈从文。我从小就喜欢看他的作品,现在还是喜欢看。”
这样的回答,确实也说明了金庸对美丽的湘西有着一生永远割不断的情结。我们不妨看,当他离开湘西十几年后,提笔构想《射雕英雄传》和《连城诀》等武侠小说时,他一次次在心坎里,又重新寻梦到了湘西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一九四三年初夏的一天,他终于来到了中国抗战时期的首都——那个好似英国伦敦的由雾和雨笼罩着的重庆。
金庸后来回忆起当年离湘西去重庆考大学的情况时说:
其实,我当时也考取了中央大学、西南联大和四川大学的外文系,但是当时在经济上负担不起。因为,那时我没有钱,家中也失去了经济上的接济,那段时间,跟家庭也几乎因抗战而断绝了联系。而西南联大当时又在昆明,路途遥远,没法子去。而在重庆的“中央政治学校”,是一座不收学费的学校,我便去了。“中央政治学校”读书的唯一好处就是方便,免去家庭的开支,那学校是国民党训练干部的地方,衣食住行样样供应……
这便是当年金庸为什么选择了这所大学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