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贯穿古今的香文化

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国香文化已历经五千年。在中国古代,“香”有着广泛的用途,比如熏燃、悬佩、涂敷甚至饮用。尤其是历代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对熏香更是推崇有加,认为它是陶冶情操、启迪才思的妙物,在日常生活中常以熏香为伴,并将其作为“礼”的一种表述,因此熏香也成为古代宫廷和贵族居室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古人对香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宋代丁谓(966―1037)所著《天香传》中云:“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juān)洁。”意思是:上古时期,人们焚香的目的主要是供奉神明,其次才是驱邪清洁。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薰草、古兰、郁金、茅香等香草,插戴香草、佩带香囊(图1-4)、沐浴香汤等做法渐次兴起,其应用领域扩展为香身、熏香、辟秽、祛虫、医疗养生等。其中,熏香的药用价值在古籍中也有详细的记载,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列出了芳香类药物,记载了香木35种、芳草56种,也详细记载了用香料治疗疾病的方法,比如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熏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

图1-4 佩带香囊示意图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交流日渐频繁,香料的种类亦更为丰富,除了国产香料外,还有从域外输入的龙脑、苏合香等。而熏香的使用不仅常见于祭祀、典礼等活动,在贵族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普遍使用,尤其是宫廷中的嫔妃们。比如: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赵飞燕曾“杂熏诸香,一坐此席,余香百日不歇”。汉武帝时期还出现了著名的熏香器具——“博山炉”。

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熏香的研究和使用更加精细化、系统化。宫廷中用焚香来显示庄严和礼遇,并将其写进制度。唐诗中,如贾至《早朝大明宫》“衣冠身惹御炉香”,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朝罢香烟携满袖”等诗句,均反映了朝廷朝会时熏香的浓烈。喜爱香薰的权贵们将奇香作为炫耀的资本,相互比试,兴起了“斗香”活动。唐中宗时期就举行过一次高雅的斗香大聚会,武三思、宗楚客兄弟、皇后韦氏等诸皇亲权臣各自携带名香,在会上比试优劣。而文人墨客则将熏香视作优雅生活和文化品位的标志,似乎无熏香则不能赋诗作文。于是,“红袖添香夜读书”就成了文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雅。白居易诗云“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李商隐诗云“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皆反映了唐代文人熏香之雅事(图1-5)。

图1-5 唐代的香文化

近现代时期,人们的思想思潮、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以往融入于书斋琴房和日常起居生活的香文化也渐行渐远,主要作为祭祀仪式被保留在庙宇祭祀之中。

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需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香、品香,从来自天然的草本花香,到人工制造的香水以及合成香料,总之有各种各样的“香气”。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这个美好而伟大的时代,中国香文化也一定会展现蓬勃的生机,展露出它美妙夺人的千年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