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英语世界中国古代诗话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对诗话的作者思想,以及诗话文本、诗学术语本身进行研究,肯定了这一群体性著作在传统文论与批评领域所取得的文学成就、理论价值。国内学界有关“诗话”公开发表的论文,经中国知网检索共计五千余篇,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古代史、古典文献、文体学等多个领域。与“诗话”有关的博士论文有一百余篇,涉及对文学史、文论史或具体文本的阐述,对古代诗话具体作品与创作者的研究,更数不胜数,但相关成果多进行本国视域内的作家、文本与思想研究,未对英语世界的诗话研究成果系统探讨或总体论述。然而,鉴于国内学者对中国古代诗话作品本身的研究与关注由来已久,随着国内对传统文学理论与“话”体批评研究的长期发展,以及对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关注度的逐步加深,国内学界近年来也开始逐渐关注到国外研究者对传统文学理论作品的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研究者对于国外学界研究古代诗话的关注,积累了一定的成果,如学界对于宇文所安、刘若愚、卜松山、林理彰、孙康宜等英语世界学者的相关古代文学研究,有一定程度的介绍、整理与阐述。王逸平、周发祥、李逸津出版于1998年的《国外中国古典文论研究》[25],是较为早期重点关注中国古代文论在国外汉学界传播与接受的专著,除关注欧美汉学界以外,也探讨了古代文论作品在日、韩、俄苏学界的英译与研究,虽尚未细节深入地探讨个别汉学家的思想成果,但表明国内学界已开始逐渐意识到,应将学术视野投注到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关注外国汉学家对中国古典文论思想的译介与阐释,从而展开中国文学在异域环境下如何传播影响的进一步探讨。王晓路于2000年出版的专著《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26],以及后续出版的《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论研究》[27]《北美汉学界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28],对欧美学界乃至英语世界所进行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梳理,并有所侧重地阐述、介绍了刘若愚、叶维廉、余宝琳、宇文所安、苏源熙等汉学家的思想成果。在此基础之上,史冬冬的专著《他山之石——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研究》[29],以宇文所安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整体为核心,着重探讨宇文所安主要成果中对唐诗史与古代文学思想的理解与思想架构。同样关注到国外汉学家对古代文论,尤其是诗学理论研究的专著,还有徐志啸于2011年出版的专著《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30],在前述汉学家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陈世骧、周策纵、叶嘉莹、孙康宜、蔡宗齐等的研究论述,将汉学家的范围扩展到包括在北美长期进行研究工作的华人或华裔研究者。徐宝锋于2014年出版的专著《北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汉学形态》[31]同样涉及这一议题,关注刘若愚、欧阳桢、陈世骧、高友工、孙康宜、林顺夫等北美汉学家,对古代文论研究的思想脉络与理论方法,力图从宏观整体上加深对古代文论汉学研究发展态势的把握。徐宝锋也提出了国内学界现阶段对于国外汉学界关注的不足,“对于其他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取得较大的汉学家却因中文资料的匮乏而论者寥寥,这实际上造成了国内学界对海外汉学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理解上的褊狭,非常不利于本土与海外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之间的有效互动与对话”[32]。这一论断反映出国内学界对于海外汉学界古典文论研究的探讨尚存在一定局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缘于对于英文原始研究材料的关注度不够。由此可见,面向国内学界,进行英语世界原文文献的整理、介绍、阐述,呈现出其必要性。

张西平等著的《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33],对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传统典籍等在内的古典文化文本,于20世纪在国外传播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整理、总结。传播影响区域包括东亚、南亚、东南亚、阿拉伯、欧美等国家地区。该书同时梳理了以翻译出版物发行为主的,中国文化相关文本在国外各地区的传播历程,重点肯定了新中国国家外文局极具创见的引领工作,以及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英译中国文化经典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实践作用。在该书第九章“域外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研究的基础”中,专门以历时的线索,分别列出了20世纪中国古代经学典籍、史学典籍、文学典籍在域外传播的编年举要[34],对各种外文译本的书目进行了整理排布,是可供研究国外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材料,也体现了现今国内学界对这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进程的关注。然而,对于中国文学理论作品文本的译介传播的关注,以及相关书目的整理,却有所欠缺,同样也体现出中国古代诗话作品作为有别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体例,虽然其自身具备阐释中国古代文学话语方式的理论价值,却难免在一定程度上被现有学界的研究视野所忽略。

本书所隶属的“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这一系列课题中,历年以来该课题对先秦典籍、唐诗、唐宋词、元曲、六朝小说、明清小说、唐传奇、历代神话传说等作品文本在英语世界译介传播的研究,以及英语世界研究者对中国文学史的编写等议题都有所涉猎,并提供了可供一窥英语世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集成的平台。现今国内学界,或又有研究者对某一汉学家进行重点阐述,例如前文所述史冬冬对宇文所安及其唐诗史、古代诗学研究成果进行阐述的专著,而对宇文所安的相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的,也已有国内高校博士论文共三部。[35]又有詹杭伦于2005年出版的《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36],在梳理刘若愚的生平经历与学术道路的基础上,对其包括晚唐诗、北宋词、古代文论等研究对象在内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总结论述,后续2011年则有以《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37]为题的博士论文,从跨文化对话与融合的视角,探讨刘若愚所建构的以西方理论视野为导向的中国诗学研究理论体系。同时近年来,也有部分期刊论文探讨宇文所安、刘若愚对于中国古代文论及诗学理论进行解读时,对相关文论、诗学术语所进行的英译,将对诗话作品的文学意义与历史作用的关注,更进一步地细化到了具体术语概念及其美学、诗学、哲理含义的论述之中,体现出了这一研究的逐步推进深入。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华人学者、诗人叶维廉,李硕的《比较和比较的意义:叶维廉诗学研究》[38],闫月珍的《叶维廉与中国诗学》[39]等专著,与博士论文《叶维廉比较诗学学科理论研究》[40],都着重于关注叶维廉跨中西文化的比较诗学研究,及其代表性的“文化模子”说等诗学话语。上述成果以中西话语融合的视角,阐释叶维廉如何将西方理论话语与道家美学等传统文论话语相结合,并在跨文化诗学理论体系中展开中西文学对话。由此可见,现有的国内学界对英语世界学者及其思想成果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对个人主体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即以较具代表性的外籍或华裔汉学家为个案,进行较为整体的论述总结。

现今国内学界,也对某一朝代文学作品、作者、诗派,代表文论创作与术语阐释等文本,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传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尚未对“古代诗话”这一系列文本进行较为综合、全面的关注。例如“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课题中,已有研究英语世界刘勰《文心雕龙》译介的博士论文[41],以及在某一方法论视角下的译介研究,如《整体论观照下的〈文心雕龙〉英译研究》[42]。“体大而虑周”的《文心雕龙》,获得了英语世界研究者的常年重视,其英译、介绍与阐释论述等种种研究情况,得以被国内学界所梳理、总结,成为英语世界研究者关注古代文论及其理论话语的有力证明。国内学界现有研究成果中,对中国古代诗话的具体著作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现状的研究,多集中在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上。

早在1986年王丽娜已于《文艺理论研究》发表论文《严羽〈沧浪诗话〉的外文译著简介》[43],历数《沧浪诗话》自1922年起,通过英语、德语、俄语、日语等语言媒介被进行介绍、翻译的情况,开启了相关后续研究。基于2011年北京大学博士论文《语言转换与文化重构——〈沧浪诗话〉在英语世界》[44],蒋童、钟厚涛、仇爱丽于2015年出版的《〈沧浪诗话〉在西方》[45],以及以任先大为首的,在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学术史视域中的严羽研究”中的部分成果,即对《沧浪诗话》在欧美汉学界的译介与研究进行总结、阐释的系列期刊论文,包括《欧美汉学界〈沧浪诗话〉研究的百年回顾与思考》《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的海外阐释——以北美汉学界为中心》《北美汉学界的〈沧浪诗话〉研究述评——以华裔族群为中心》。[46]上述论文不仅整理了欧美汉学界对《沧浪诗话》的介绍、英译、论述,也对其译介与阐释的诗学术语进行了整理与解读,这一点与国内学界对宇文所安、刘若愚的中国文论研究的关注,存在着相似之处。英语世界对《沧浪诗话》的关注与传播由来已久,足以引起国内学界对其英译文本、诗学术语的探讨,并构成了本议题前期国内研究现状的重要基础。但英语世界相关研究尚有可待进一步讨论的空间,例如《沧浪诗话》不同译文版本的具体比对,以及英语世界研究者学术方法论的深入探究等。

国内研究者对于国外学界研究清代诗话《原诗》的整理也有一定的成果,有不少期刊论文专门整理了这部古代诗话作品在国内汉学界的外文译介与理论解读。邓心强的《海外叶燮研究综述》[47]集中阐述了美国学者宇文所安、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德国学者卜松山对其的代表研究著作。卜松山对于《原诗》文本及其诗学理论进行论述的英文专题论文,宇文所安对《原诗》的节选译介与相关研究等,是国内学界眼光投射的一大重点。对于卜松山《叶燮的〈原诗〉及其诗歌理论——清代早期诗学》一文的关注与研究,有邓心强、王德兵、佴荣本等人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同时国内学者还将《原诗》的诗学理论和外国文论进行了对比阐释,如殷晶波的《比较贺拉斯〈诗艺〉和叶燮〈原诗〉的美学思想》,方汉文的《清叶燮〈原诗〉之“理”和柏拉图的“理念”Idea》等。总体来说,国内学者注意到了《原诗》在海外学界的译介、研究现状,也对传统诗学与西方文论概念的理论相通之处有所认识,但是对英语世界《原诗》传播、研究现状的总体了解尚有不足。

同时,国内学界还有研究者对个别译者就个别诗话展开英译的个案,通过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而进行的分析论述。如关注《沧浪诗话》的个别译本的特点[48],或就《全唐诗话》《岁寒堂诗话》的英译方法展开讨论[49],或对阿瑟·韦利进行整体关注时涉及其《随园诗话》相关研究[50],或就宇文所安对某一部诗话的英译与论述展开分析[51]。此类研究成果对具体案例进行研究论述,同样未能呈现英语世界古代诗话研究的整体现状。

国内学界针对诗话国外研究的整体性关注,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成果。以部分诗话作品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的书目、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为对象,进行参考文献整理介绍的国内学界研究成果,出现在前文所述两部专著《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中的古典文论》与《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论》中。这两本学术专著以21世纪之前的西方汉学界为视域,将其对中国古典文论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收集整理与论述,对英语世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介绍,为后期国内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与参考。例如,两部专著中提及卜松山、林理彰、费威廉、宇文所安等人对《原诗》的关注与阐释,以及《北美汉学界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一书中对于刘若愚、宇文所安、费威廉的中国文论思想进行了重点的归纳与总结,都是国内学界对于英语世界中国古代诗话研究有所涉及的前期成果。同样地,随着近年来国内学界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影响的重视度逐渐提升,也有越来越多的专题论文对中国古代文论作品在其他国家地区被译介、研究的历年成果进行历时性的梳理与总结,例如张海明的《海外和台港地区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52],张雯的《中国古代文论在美国传播的三部曲》[53],陈引驰、李姝的《鸟瞰他山之石——英语学界中国文论研究》[54]等期刊论文,都是对汉学界中国文论研究成果论文、书目的整理。虽然这类研究成果呈现出纵向上的条理性,却因侧重于宏观介绍,而缺少对具体文论研究成果文本的剖析,更遑论对古代诗话作品这一系列文本在英语世界的一系列译介、研究进行较为细节的探讨与阐述。

总体来说,现今国内学界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在国外视域的译介、接收、探讨的传播历程,也注意到了中国古代诗话作品的个别作者及其诗学主张、理论探讨,在海外学界尤其是英语世界中的译介、研究现状。国内研究者通过“他者”视角的投注,对中国古代诗话这一传统诗学文论话语再次展开解读,由此对传统诗学与西方文论概念的理论相通之处有所认识,足以在比较文学的学术视野之中,结合以往被忽略的研究材料,对中国传统文论及其理论话语展开另一层面的新思考与新探讨。然而,国内当下研究仍欠缺对中国古代诗话这一系列文本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现状的整体认识与把握,也尚未对这一英语世界中国诗学话语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细致的译本探讨、对比,或进行诗学术语层面的阐释。相应地,国外学界也尚未完全关注到这一跨中西文论研究视角所带来的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价值。

古代诗话作为古代文论与诗歌批评的作品集群,这一具有特定时期与体裁界定的系列文本,其所承载的文学理论话语价值,在跨语境传播中所体现的重要性,尚未被集中地呈现并探讨。可以说国内研究注意到了部分诗话著作文本的译介与阐释,但多停留在资料介绍与纵向梳理的角度上,也尚未对系列的具体文本与诗学术语进行分析,尤其是对英语世界研究者的译介与方法论研究视角进行关注。立足于英语世界研究者的视域,关注“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诗话研究”的他者文化视角,是这一议题所应重点掌握的题中之意。

针对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诗话进行系统、全盘的研究,目前是国内学界尚未涉足的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领域。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作为传统文学组成部分的诗学理论,在英语国家学者中所受到的重视也将逐渐增加。立足于英语世界研究者所处的“他者”视角,探究他们如何从自身文化背景与话语规则出发,翻译、研究古代诗话著作这一系列文本,并结合自身话语规则对古代诗学文论的研究价值进行筛选、解读。相对应地,作为与古代诗话作品原文本处于同一文化背景与话语规则中的国内研究者,则可借助相关文本在英语世界传播、接受的历史渐进过程,收集梳理英语世界不同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情况,有利于丰富、填充国内学界相关议题的学术参考文献。国内学者也能够拓宽、转换自身学术视角,从“他者”视角中学习到不同话语规则界定下的研究方法,从这种文本的双向流通、传播中领会掌握到文学文本在跨语境、跨民族文明间的流变与新生,从而为以国内学术发展为立足点的中国传统诗学的进一步研究、传承、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学术视角与研究方向。


[1]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8页。

[2] 蔡镇楚:《诗话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2页。

[3] 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72页。

[4] 黄鸣奋:《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5] 何颖:《英语世界的〈庄子〉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10年。

[6] 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7] 蔡镇楚:《中国诗话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8] 吴文治:《五朝诗话概说·宋辽金元明》,黄山书社2002年版,第1页。

[9] 沈涛:《匏庐诗话·自序》,转引自张伯伟《中国诗学研究》,辽海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10] (清)王夫之等撰,丁福保编:《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1页。

[11] 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上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页。

[12] 吴伯雄编:《四库全书总目选》(卷一九五),《集部四八 诗文评类一 诗文评类小序》,凤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524页。

[13]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肆 宋金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61页。

[14] 吴承学、何诗海编:《中国文体学与文体史研究》,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页。

[15]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2年版。

[16]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17] 郭绍虞:《宋诗话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

[18] 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9] 吴文治主编:《辽金元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0] 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1] 丁福保编:《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2] 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3] 张寅彭编纂,杨焄点校:《清诗话全编·顺治康熙雍正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

[24] 丁福保编:《清诗话》,郭绍虞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页。

[25] 王逸平、周发祥、李逸津:《国外中国古典文论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 王晓路:《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版。

[27] 王晓路:《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论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

[28] 王晓路:《北美汉学界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29] 史冬冬:《他山之石——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研究》,巴蜀书社2010年版。

[30] 徐志啸:《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31] 徐宝锋:《北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汉学形态》,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2] 徐宝锋:《北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汉学形态》,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41页。

[33] 张西平等:《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4] 张西平等:《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47—402页。

[35] 高超:《宇文所安唐诗研究及其诗学思想的建构》,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葛红:《宇文所安唐诗史方法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北大学,2010年;陈小亮:《论宇文所安的唐代诗歌史与诗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年。

[36] 詹杭伦:《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37] 纪燕:《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

[38] 李硕:《比较和比较的意义:叶维廉诗学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39] 闫月珍:《叶维廉与中国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0] 刘鹏:《叶维廉比较诗学学科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1年。

[41] 刘颖:《英语世界的〈文心雕龙〉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

[42] 钟明国:《整体论观照下的〈文心雕龙〉英译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09年。

[43] 王丽娜:《严羽〈沧浪诗话〉的外文译著简介》,《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第2期。

[44] 钟厚涛:《语言转换与文化重构——〈沧浪诗话〉在英语世界》,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11年。

[45] 蒋童、钟厚涛、仇爱丽:《〈沧浪诗话〉在西方》,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版。

[46] 任先大:《欧美汉学界〈沧浪诗话〉研究的百年回顾与思考》,《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任先大、李燕子:《严羽及其〈沧浪诗话〉的海外阐释——以北美汉学界为中心》,《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任先大、李燕子、刘红麟:《北美汉学界的〈沧浪诗话〉研究述评——以华裔族群为中心》,《云梦学刊》2012年第1期。

[47] 邓心强:《海外叶燮研究综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48] 钟厚涛:《异域突围与本土反思——试析〈沧浪诗话〉的首次英译及其文化启示意义》,《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1期。

[49] 宗婷:《〈全唐诗话〉文本解读和英译问题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3年;杜伊韵:《〈岁寒堂诗话〉的对外译介推广及其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5年。

[50]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1] 王德兵:《辨异 细读 阐释:论宇文所安的“诗话”跨文化研究——以〈六一诗话〉为例》,《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何洁茵:《“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中“材”“非关”之辨——读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第八章“沧浪诗话”札记》,《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

[52] 张海明:《海外和台港地区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53] 张雯:《中国古代文论在美国传播的三部曲》,《中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4] 陈引驰、李姝:《鸟瞰他山之石——英语学界中国文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