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王书
  • 冯玉雷
  • 3577字
  • 2025-04-29 20:42:41

走在丝路和玉路上的寻根作家冯玉雷

——序长篇小说《禹王书》

近些年我接触冯玉雷较多,唤起我一些回忆和联想。

我大学毕业之后当过中学老师,担任了近两年的班主任。后来读研究生,从小苏北到大西北,毕业后扎根西北,留校任教,也曾给冯玉雷带过课。这样就有了同校研习之缘分,彼此更深的关联则是文化之缘,是对丝路文化、文学存有共识。从一定意义上讲,研究丝路就是研究文化交流和磨合。在这样一个创业兴业成为时代要务的新时代,关注和研究丝路以及升级版“一带一路”也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探索和交流,关注丝路、建设丝路的人也会逐渐形成一些共识,甚至会逐渐生成“丝路共同体”的共命运的兄弟般的亲情意识。在此基础上,丝路文化包括文学才能更好地流通、传播,由此才能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文化磨合、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些关键词下,我觉得文学创作一定要围绕文化深层的一些东西尤其是历史的细节进行书写,也就是说要对那些所谓文化命运的东西有一种深切、真切的观照,给出具有艺术性的总结及阐释。在这方面,冯玉雷多年来做了非常惊人的探索。他对敦煌以及西域的书写,成就了关乎丝路人文、历史的一系列作品(如《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禹王书》《熊图腾》等),对当代中国西部文学尤其是丝路文学做出了切实的重要贡献。

近几年,我在不同的学术会议之间穿梭,可以说是穿越了时空,跨越了学科。在众多学科学术交流过程中,我会寻找一些文化关键词,叩询诸多文化问题,它们也经常出现在冯玉雷的字里行间或文本叙事中,于是我更觉得其间蕴含了深意。

在某些讲座或学术会议上我都会从文学说到文化,我觉得“丝路文学及其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文化磨合。只要是交流沟通,都会有一个文化磨合过程,这个“文化磨合”非常值得琢磨。丝路的文化磨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丝绸之路给我们带来的不只经济上的交易,还有其他方面的交流,比如文艺、教育、考古及文物保护等。充分的交流和磨合最终会形成一些文化共识。我在一些文章和发言中多次强调了文化磨合的重要性,这种文化交流的内在机制及终极目的不是一味斗争,不是你死我活,而是通过交流磨合以求共存共荣。尽管丝路上的故事千千万万,也有许多恩怨情仇甚至血雨腥风,但发展到今天,则要强调文化多样性前提下的交流和兼容。没有交流和兼容就不会有敦煌,也不会有冯玉雷的敦煌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这个话题中,也不能缺少对丝路文学的研究,由此也要关注和研究近年来相当活跃的丝路作家冯玉雷。

从2012年到2022年,冯玉雷通过期刊、媒介进行学术交流,对他了解最新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状态不无裨益。那个阶段,他主编《丝绸之路》杂志,同时担任社长一职。办好期刊本身就是一份有意义的事业,因为办刊物归根结底是通过媒介来建构文化,推动文化交流。同时办刊也可以开阔视野、积累经验、锻炼意志、提高能力,对于志在写好丝路故事的作家来说,大有帮助。2022年5月,冯玉雷又担任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任职伊始,就策划实施“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系列讲座,与《大家》文学期刊社联合开展“新山海经书写及展现文化工程”,可以说开局很好。我的理解,这个文化工程有关华夏文明学术探源和文学书写,是一体两翼。文明的发生、发展、交流都是依山傍水。先秦典籍《山海经》是一部地理著作,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内容主要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影响深远。据了解,他们邀请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作家等社科界人士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结合文献、考古成果、神话传说等,从地理、生态、物产、人口、历史、文化、民俗、现代状况等方面对一座山、一条河(或一个湖)进行立体化书写,围绕华夏文明探源问题,将学术研究与文学书写紧密结合。在当今世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可以给人类提供一些智慧性的东西,在文化策略意义上解决人类的一些困境。比如后现代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中国文化可能会给出一些对策性的答案或思考。儒家文化强调人伦思想,对这方面有些东西可以进行阐发,特别是像关学的一些思想,包括著名的“四为”精神,仍有当代价值。也就是说,借鉴儒家学说,可以智慧性地解决人类存在的人际关系及天人关系。如何解决一些困扰人类的难题,包括文化传播层面上的一些问题,这牵涉中国文化如何“活起来”“走出去”。由此我想到了冯玉雷的家国情怀、使命意识和士子情结,他甚至也有一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他讲述的所有关于敦煌关于西域的故事,也有其内在的文化担当。他所关切和讲述的丝路故事、玉帛文化故事及文化/文学人类学,也都有耐人寻味的东西,值得细细品味和深究。现在有了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这个学术平台,在学术研究、文学创作以及多学科融合发展方面,会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冯玉雷不但通过小说创作讲述华夏文明故事,而且在其位谋其职,整合多学科的学术和文学力量,共同挖掘、书写、传承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并且融入当代文化构建中,意义重大。

其实,这也是“文化磨合思潮”与“大现代文学”建构的问题。近现代以来,中国客观上存在的“文化磨合思潮”对于建构中国“大现代文学”具有重要作用及多重意义。百年来,中国文学的经验教训耐人寻味,必然要认真观照五四、鲁迅、一些红色经典以及改革文学、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等。说到寻根文学,我觉得冯玉雷的作品在很大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寻根文学,或者说是新寻根文学。他寻的根,关乎文化根脉,关乎文化命运,我称之为“命运的探索”,或叫作“秘密的探索”。

冯玉雷是一个在文化创造方面渴望不断向前探索的人。他有开放的心态、开拓的精神,坚持奔走和书写,是走在丝绸之路和玉文化之路上的寻根作家,一个虔诚的上下求索者。他的身心一直在丝路和玉路上,经常组织玉帛之路考察等系列文化探索活动。他是一个从事文化探索的人,一个寻求跨界、组织交流的探索者。有这样的学生,我感到非常欣慰。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已经聘请他为驻院作家,希望他能静下心来,创作一些新作品。探索是无止境的,在百年文学史的框架里,冯玉雷的探索实际上具有开拓意义。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和人生的“探路者”,他的寻寻觅觅,追求的是语言艺术上的独到,他在寻求多样文化会通背景下的文学表达,也在探索多种文学表达方式的会通。我觉得雷达老师对他的评论还是比较准确的,他称冯玉雷是“顽强的文化寻根者”。冯玉雷擅长写敦煌,如果说敦煌是学术上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是历史上的巨大文化意象,那么它肯定也是文学上永恒的“复调”形象。小说讲究“复调”,冯玉雷的小说也具有“复调”的特征。他是进入新世纪新时代集中写敦煌小说的第一人。通过小说这种文体如此关注和书写敦煌,尤其是具有综合的文化价值,艺术上又比较另类,比较有韵味,据此可以说冯玉雷是当代中国描写敦煌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他一定会在当代小说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进而言之,冯玉雷也是中国当代丝路文学、丝路小说和考古文化小说极具代表性的作家,这是我对他的一个判断和定位。

2018年11月,《大家》第六期在“锐小说”栏目中推出冯玉雷长篇小说《禹王书》的缩略本。一位作家,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把自己的创作及相关研究活动始终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结合起来,把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岗位工作结合起来,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自豪!

《禹王书》是冯玉雷以十五次玉帛文化系列考察活动及相关研究为基础创作的首部史前文化题材长篇小说,意义重大。2022年,西北师范大学列入专项科研课题,支持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本,令我们击掌叫好!长期以来,大禹治水、禹会涂山等故事只存在于神话传说和零星文献史料中,安徽省蚌埠禹会村遗址出土大量文物证据,与传说中的故事竟然能够对应上,这简直就是美丽的当代神话,惊世骇俗,令人诧异。此前,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及研究成果证明,玉文化先是北玉南传,然后东玉西传,为禹统一诸多方国奠定了文化精神基础。冯玉雷在这部小说中没有纠结大禹到底是历史人物还是神话人物,仅仅把他看成史前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精神象征,是玉帛文化发展到礼制文化的符号化体现,进而塑造蕴含时代精神的小说人物,并且对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中国传统经典神话进行重述,赋予夸父、女娲等神话人物形象以新的内涵。

近年来,冯玉雷利用人类学“四重证据法”深入研究考古学成果,并且运用到文化书写中,难能可贵。应该说,《禹王书》是冯玉雷创作历程中的又一部力作,是文学艺术上的又一次超越,可喜可贺!渴盼、祝愿人类学书写、神话书写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希望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传承创新,通过文学书写和艺术表达,向伟大的人类文明致敬!

李继凯

2023年9月